誰是菩薩
誰是菩薩? 這問題好像很幼稚。大家都知道誰是菩薩。那就舉例看看:觀世音是菩薩,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還有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還有呢?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 還有誰是呢?熟讀經典的人還能從不同的經典裡舉出更多的名字。譬如說維摩詰經一開始就列舉了幾十位菩薩的名號: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等等。 好。為什麼他們是菩薩? 因為他們發過大願,要度盡眾生才成佛。像觀音菩薩就說眾生應以什麼角色被度,他就化作什麼角色來使他得度;不論他是男是女,是國王還是販夫走卒…。 眾生怎樣才叫做得度?要成佛才算嗎?成佛當然算得度,但恐怕不是菩薩大願裡的得度所指的。要成菩薩才算嗎?恐怕也不是。要成阿羅漢才算嗎?恐怕也不是。所以,得度與否的評斷標準在哪裡是很難說的。尤其是眾生對佛法的接受與理解是漸進的;這一世了解一點,下一世再了解一點。要經過百千世的修行才能有一點成就。眾生的完全得度絕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那麼菩薩說的「使他得度」要怎麼解釋呢?筆者認為:修行的目標是成佛,但是得度的過程是一步一腳印的。每次讓他多覺悟一點,就是使他這一世得度﹝更靠近成佛一點﹞。正像是一個人想要渡到河的對岸,雖然已經上了渡船,還要一槳一槳地划著才能慢慢渡過去。若不能讓他覺悟,至少要使他發心﹝發要成佛之心﹞。正像是要他上渡船。 從這個觀點反過來看,誰能直接或間接讓你發心、覺悟,誰就是菩薩的化身。道理很簡單:因為有他的緣故,才使你能慢慢走向成佛之道。 同意了這個觀點,讓我們再想想還有誰是菩薩。 你的師父是菩薩,因為在他的見證之下,你發心向佛。父母是菩薩,因為他們養育你,讓你成長、修行。子女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練習慈、悲、喜、捨。道友是菩薩,因為有他們這些同修,你的發心得到護持不墬。非道友是菩薩,因為有他們,你更能體認佛法難聞而珍惜佛法。嬰兒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看見生,想到無生。老人是菩薩,因為他們傳你智慧。醫生護士是菩薩,因為他們減輕你的病痛。病人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明白生命的脆弱。亡者是菩薩,因為他們證明肉身的一致下場。好榜樣的修道人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模仿修習六波羅蜜。壞模樣的修道人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知道守戒的重要。佛教徒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想起佛。非佛教徒是菩薩,因為他們也讓你想起佛。好人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知道善行的可貴。壞人是菩薩,因為他們讓你知道為何要避開惡行。富人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