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妙喻

  日前在 ” 人間福報 ” 上讀到星雲法師從《大寶積經》裡摘錄的句子 : 「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   心如燈焰,眾緣有故。心如虛空,客塵污故。」 [i] 心有所感,就將它加到我的曇花相片上,拿來當做手提電腦屏幕的畫面,讓自己常有機會讀誦反思。 佛經中處處都有譬喻,而這些譬喻又都是恰到好處的妙喻,讓在佛前聽法的弟子容易會心,進而悟解。這些譬喻,有些有時類似我們中國的歇後語,不是當時當地的人,常常會摸不著頭腦,不知意之所指。前面這四句,卻每句都用一件人人都有的經驗去譬喻看不見的心,並且還說明如此譬喻的原因。這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這四句裡的心,應是指心念,而非如如本心。四句裡提到了風、水、火和空。我們知道地( earth )、水( water )、火( fire )和氣( air )四大元素是兩千五百年前印度希臘一帶所流行的對組成物質根本主要元素的粗略認知。所謂大,就是主要的意思。也就是在物質裡應該還有一些次要的小元素。但因無法具體提出,就存而不論。在那時的認知裡,地元素具有沉重乾冷的性質。例如石頭的主要成分是地元素。寶石也是。兩者的差別在於一些小元素含量不同。水元素具有潮濕陰冷的性質。任何液體都含有水元素。這也包括了由蠟燭融化而來的蠟油,因為蠟油有似水般的流動性。火元素具有乾燥熱燙的性質。任何物體都含有火元素,否則就應成為溫度最低最冷的東西。熱水是用火燒冷水得到的,所以熱水比冷水含有較多的火元素。甚至認為金屬有不同顏色也是由於它們含有火的分量不同所致。氣元素是指空氣。空氣具有濕熱輕飄的性質。譬如木頭比石頭含有更多的氣元素,所以木頭能浮在水面而石頭不能。用這樣的四大元素來解釋不同物質為何不同,以今日知識來論,當然漏洞百出。然而,在兩千多年前卻是哲學家最好的選擇,也是當時民眾能接受的解釋。釋迦世尊住世正在那樣的環境下,所以也用那時候的話,說一切物質由四大組成 [ii] 。現代人讀經,不用懷疑: 「 元素不是有一百十幾種嗎?怎麼說只有四個?並且,地水火風沒有一個是元素! 」我相信如果 釋迦世尊今日住世,他必然會說物質由一百十幾種元素組成。用元素來說物質,無論說元素有多少個,只是個方便說,不影響結論。結論是:緣盡時,物體裡的元素各自分散,物體消滅。即所謂有生必有滅。我們從能見到的有形物質了解了生的原因和滅的必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pdf檔)

請前往: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pdf檔) http://dl.dropbox.com/u/31382133/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1b.pdf 回目錄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目錄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邱紀良 著及譯       2012 5 目   錄 妙峰師父序 自序 第二版 自序 第一篇                基礎準備 ─ 術語 第二篇                金剛經 故 事 第三篇                 金剛石切刀 · 超世智 慧 圓滿經 第四篇                金剛經 在 說 什 麼 第五篇                朴睞思與鳩摩羅什譯 文 的比較 附錄一     三法印 之 思考 路 線 圖 附錄二    心經之 思 考路 線 圖   註   腳                                                                                     回目錄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序

序                       妙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佛祖釋迦牟尼佛所開示般若系大部頭諸要典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同時亦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聞經明心悟道的聖典。其殊勝可想而知!但從經文表面看,好像很顯淺,其實不然,精深得很,不易理解。就拿惠能得靈感的 那兩句經文說,其所傳達的訊息,對我們來說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對於一介小柴夫的盧惠能來說卻震撼得如著了電似的,整個人生觀都改變了。 像在迷夢中驚醒,要尋師學道去,不要再做小柴夫了。他改變得很突然,像黑夜裡突然天亮了!湧上他心頭的許多境界、許多觀感都很奇特,很清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為了揭開這些謎底,他急急尋師訪道去。 世事無偶 不成雙,想不到五祖弘忍大師也如惠能一樣,同 有謎底要揭開。結果惠能與五祖見面之後,竟好戲連場,而且更想不到原來他們師徒倆都是連場好戲的主角。特別是矮小精悍,其貌不揚,更被譏為獦獠的惠能,他 一出台就如朝陽出海光芒四射。五祖也為之心花怒放,喜得衣鉢傳人,愛護有加!惠能此刻亦如黃袍加身,猶如一介平民 竟做了皇帝;他也好像尋到寶藏,福德寶,智慧寶,特別是真理的寶藏。 一個打柴的窮小子,忽然家財萬貫富可敵國,怎不令人豔羨不已 ? 特別是未聞經悟道前,展現眼前的盡是天災人禍,滿目瘡痍,現在所展現的盡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一片聖地風光,竟是如此優美,如此安詳自在。惠 能平生作夢也未曾見過如此殊勝的境界,故使他驚喜,恰如他所歡呼的那樣。這完全是聖地景象,也就是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給他揭開謎底後的五大驚奇! 1.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2.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3.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4.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5.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惠能聞經悟道之後,便在聖域法海中遨遊了,何等福樂 ! 何等自在 ! 最是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如此平淡的兩句教義,何故竟能讓惠能破迷啟悟超凡入聖 ? 小麻雀真的飛上枝頭變鳳凰了。這是最值得令人玩味的地方。不知幾生修來 ? 宿植德本多麼雄厚才有此奇遇 ! 深信絕不是優待券,絕不是人人可得吧 ? 讓我們來個盲人摸象,或許可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何謂「應無所住」 ? 應是應該,有嚴厲執行之意。乃是佛祖要求他的弟子們

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第一篇 基礎準備─術語

第一篇 基礎準備 ─ 術語 各行業裡都有各自的專有名詞,就是所謂的術語、行話。同行的一聽就懂,不但知其明示的意思,還知其暗示的。隔行的對其明示的意思都抓不太準,何況暗示的 ? 筆者初學時最大的困難就在「名相」。名相本身就是一個術語;它的意思就是「術語」。佛教裡許多術語的背後都有一大堆的意思,而那些意思還常常是在字面上看不出來的。例如「法」,除了「佛的教導」之外,還有十來個意思 [1] 。法,一個常用的名詞,已經這樣難掌握,更別提那些音譯的和簡約的名詞了。 以下將金剛經相關術語以筆者所瞭解的加以說明。大致上是依照它們在經裡出現的次序。有些地方大大超過術語本身應有的範圍,那是藉題說明其他相關背景。 以下是我所聽到的 ( 如是我聞 ): 它總是佛經開頭的第一句。佛在世時,佛的開示內容主要靠口耳相傳。那時若懷疑所聞是否真由佛所說,還有佛可請教。佛若入滅,這將成為難題。所以在佛即將圓寂時 阿難 以此請問。將「以下是我所聽到的」放在開示記錄的首行是佛回應阿難請問而立下的規矩。其目的在提醒口述經文者以及記錄者必須以客觀的立場來記下歷史事實,不可以含有一點兒自己的意思。若是個人對佛經的論著,就不可有這一句。 祇樹給孤獨園精舍 :在北印度拘薩彌羅國首都舍衛城南邊,佛在此說過許多佛法。 它原是王子祇陀的一個山明水秀的園子。被大臣須達多長者 [2] 看中,想要買下來建構精舍以迎請佛及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來拘薩彌羅常 住講法。長者非常富有,平日喜歡布施孤獨的窮人,所以他又稱為給孤獨長者。當長者向王子表示有意購買的時候,王子並不認識佛,未曾聽過佛法,也不想出讓園 子,就出個難題:「你若能用黃金鋪滿這園子,我就把它送給你。」不料長者立即回家搬出所有的黃金,真的把園子地面鋪滿。王子感佩於長者奉佛的誠心,更覺得 釋迦牟尼必定是一位真正得真理的佛,否則長者必然不會如此捨得。於是王子也想奉佛,對長者說:「這地是你的了,但其中的樹你並未鋪上黃金,它們還是我的。 我願意用它們和你一起奉佛。」長者答應了。後來請佛為此園命名,因為是祇陀的樹、給孤獨的園子,佛就稱它為祇樹給孤獨園。 托鉢 : 乞食 。 是當年僧 伽的規矩。今日在印度及東南亞地區仍然流行。僧人不自舉火,需受人供養或托鉢。故當日未得人供養的,在早晨和近午時就得出外托鉢乞食。托鉢也有規矩:得穿 好僧衣,拿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