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大乘

與一位老同學在電話裡談天時,他問起:「小乘和大乘怎麼分別?孰優孰劣?」我只能說:「喔!」因為這是一個看似簡單清楚卻又極其模糊的問題,不容易以兩三句話回答他。
淺顯地說,從名稱來看,一個是大,一個是小。就是小孩也知道它們應該有所不同。但是兩乘在什麼性質上分大小?不同的人從各種觀點可能有不同的認知:
一、        修行果位:佛最大,以成佛為目標的是大乘。以羅漢為目標的,果位位階較低,是小乘。小孩應該可以接受這樣的區分吧。
二、        優先次序:將解脫眾生放在解脫自己之前是大乘。反之,是小乘。這樣說的人對菩薩有些了解。
三、        度生數量:指在自己解脫之前有多少人因自己的努力而得度。度人少的是小乘,多的是大乘。小乘比如羊車,通常只能載一個人。大乘如牛車,可載數十人。著重數量的人喜歡這種比喻。
四、        心量大小:這是在發覺悟心(菩提心)時自己給自己的限制。發心時若希望自己盡快脫離苦海,跳出三界,不再來此六道輪迴,這樣的人成就時就是阿羅漢。他們嫌棄六道、厭惡三界,喜歡出離、獨居。修行時心裡專注的是如何盡快得到寂靜、涅槃。這樣的心主要在照顧自己的未來。於出三界時,自己當放下其他眾生不顧。而若發心時希望在自己得度前能令其他一切眾生都得度;若尚有眾生未得度,自己雖已可得度卻願留下,或自己已得度卻願再回險惡的六道助人覺悟,這樣發的就是菩薩心。其初步成就的果位為菩薩。阿羅漢與菩薩相比,其發心較小,故屬小乘。而菩薩要度盡一切眾生,心量無限,故屬大乘。喜歡比心的人會這麼思辨。
五、        功德大小:一類修行者心裡常念著如何累積功德,想藉自己的功德之力抵銷過去的罪業,以便早日成就(出三界)。另有一類修行者不念著累積功德,將自己因行善而得的功德全部回向佈施給一切眾生。在修行者而言,後者不念自己功德,其善行功德因此而更大。在眾生而言,由前者處獲得的功德裨益少,由後者獲得的裨益多。故由功德多少而分為小乘、大乘。認為功德實在的人會這麼分別。
六、        清淨成就:清淨無我才能出三界。羅漢出三界而不願再回來。此一作為雖甚清淨,卻顯示出羅漢心裡分別出世與入世。就是還有法執,也還沒有完全除盡我執。怎麼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法執需寄生於自我。在絕對無私無我的狀況下,法執依憑於誰?所以絕對無私者必然沒有法執。而有法執的必然尚未做到絕對無我。阿羅漢想保住自己的涅槃,故尚有我執與法執未盡。他們在去除執著的用功程度不如菩薩。在心智清淨上的成就較小,故稱小乘。菩薩努力去盡我執與法執,要將心智達到完全清淨透明(達到時,即成佛)。於清淨上的成就較大,故稱大乘。習慣在境界上作分析的會這麼比較。
七、        智慧大小:欲成佛者要有化育未來一切眾生的智慧。欲成羅漢者只有灰身滅智之智。前者需超世大智慧(般若),故稱大乘。後者所需之智慧較淺,故稱小乘。認為有般若可得的可能會這樣區隔。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從歷史發展、傳播地域、修行教派等等來區分。這樣看來,有小乘、大乘的分別好像是自然的、順理成章的事。其實不然。這些都是由表相特徵上自做分別而延伸出來的說詞。因為用自心,不能避免地有主觀和私利的潛在導向。而表相特徵又屬空假。建立在主觀和空假上的說詞不能當真。所以以上這些都不該用以做為區分大乘小乘的憑據。
現在我國的佛教徒大都以修習大乘自居[i]。但因佛說過羅漢是焦芽敗種,有不少我國佛教徒便瞧不起小乘修行人。
然而,並不是一個人在口上說自己修習大乘他就是大乘行者。我們應該由他的行為去做判斷。一個人若僅只發心願而無實行,那還是虛的,不是行者。既不是行者,當然不能認他是大乘行者。若雖有行,然其所行多以利己為導向,那與大乘精神相違,也不能認他是大乘行者。甚至,不是小乘行者。
讓我們再反省一下。那些瞧不起修習小乘的人自己已是菩薩嗎?已是羅漢嗎?已是入流嗎?很可能都不是,只是凡夫。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羅漢不會瞧不起羅漢,而菩薩根本不會有瞧不起任何人的念頭。只有我們凡夫才有那樣的人見(對個人品行、地位等等加以分別並執著)。修習小乘的人正在努力捨棄自我,提昇自己,我們應該為他們高興,生起法喜,為他們祝福才是。如何能輕視他們?
成就羅漢的,所證得的是正覺。成就菩薩的,所證得的是正等正覺。等,是平等之意。如何方能看眾生平等?要滅去自我主觀的分別心。所以想要成為菩薩的人,應先努力去掉自私的分別心。說自己是修習大乘的人,如果真正在菩薩道上前進,怎麼能比羅漢有更強的分別心?所以,瞧不起修習小乘的人,他的境界其實還低於被他瞧不起的人。
佛說焦芽敗種,那是警惕那些喜歡寂靜、涅槃的羅漢,希望他們早日放下殘留的法執,走上菩薩道。並不是說羅漢就是焦芽敗種。何況,一切法性空,羅漢境界亦如是。沒有誰會永遠是羅漢,這是一定的。修習大乘的人如果瞧不起小乘,就不容易成就。這些人可能才真正是焦芽敗種。
從過程說,要成為如來,所有的修行之道自己都得走過。累世裡若沒走過並且熟知小乘的各種修習方法,如何成為大乘的真正行者?如果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在對小乘的一切修習方法徹底了知之前,不是該同小乘學習?即使他們原來發的心是要證得正等正覺,此時實質上還是小乘行者。換句話說,現在在小乘修行的人,只是在打底,將來會走上大乘。
從整體看,大乘、小乘的分別只是方便說。大乘、小乘只是些名稱。若因名稱而產生對大乘小乘的歧視,乃是凡夫做為。畢竟,所有的人最後都會真實發大心,修行成佛。所以只有一種佛乘。哪有什麼大乘、小乘的優劣分別?
(2011年3月完稿,投慈航月刊)

[i] 俱舍宗、成實宗和律宗屬小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獅子的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