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的因果故事


話說有一天世尊帶著弟子沿路而行。傍晚了,比丘們就準備在某村落外邊樹林中夜宿。還有一些商人也附近在紮營過夜。如佛所教的,比丘們的宿處應隨長幼身份分開。雖然今夜宿於樹下,也得隨身份而分。那時有六位比丘共同分得一棵枯樹,於是他們就在枯樹下過夜。夜裡被寒冷所逼,便以火燒樹用以取暖。哪知那枯樹中有蛇住著。蛇被煙燻,便緣樹枝向上逃避。上無可上時,不得已,蛇想要垂身落下以避難。六位比丘見蛇要落下,就高聲喊道:「要跳下來了。要跳下來了。」這時附近的商人聽到這樣的喊聲,都這麼想:「一定是有獅子進入營地,到處亂竄。現在正要從哪裡跳下來吃人。」便大為驚恐,四向奔走,亂成一團。
這時世尊問阿難陀說:「是什麼事情使商旅四面逃奔?」阿難陀將緣故說了。世尊說:「你快去告訴商人,說有如來在的地方,不用怕獅子。」於是阿難陀奔走告知那些商人,讓他們別再驚惶失措。商人們就都聚集到佛的前邊來,佛加以安慰,使他們心安。
這時所有比丘都看到這事,心裡都有疑問,就來問佛:「大德,什麼緣故六位比丘的叫喊會驚動商旅?而世尊又特別安慰他們,使他們不再憂心害怕?」
佛說:「這些商人非但今日受到驚嚇,往古時也曾受過恐懼驚嚇而四面逃走。我那時也曾安慰他們,使他們遠離憂惱。你們聽了:於過去世,在一個水池邊有一片頻螺果樹林。在那樹林中有六隻兔子,互為好友,相互依靠而居。一天,正逢頻螺果成熟季節,一個果子忽然墬下,落於水中。果子觸水作聲。六隻兔子聽到從未聽過的聲音,因為自己形小心怯,便大為驚恐,四向奔竄逃走。那時正好有隻狐狼經過,見到兔子奔竄,便來問原因。兔子說:『我們聽到水裡有不尋常的聲音,那不是我們的猛獸朋友的聲音。怕他們會來害我們,所以竄逃。』聽了這話,狐狼也跟著逃跑。就這樣,其他豬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獅子等等也都互相詢問。聽說可能另有猛獸要出現,大家都四處奔竄。
離那裡不遠,山谷中住著一隻勇健的獅子王。獅子王看見各種獸類惶怖奔馳,就問:『你們都有爪牙勇力,現在卻在害怕什麼?個個驚慌逃馳?』大家都向獅子王報告:『我聽說有怪異聲音,非常可畏,一定是有怪獸。因此驚惶奔走,想找個安穩地方躲藏。』獅子王說:『是哪裡出來怪惡聲?』個個都回答說:『我不知是哪裡。』獅子王說:『若是這樣,你們先別走。讓我來查個清楚。』就問老虎:『你在哪裡聽到?』答:『我是從豹子那裡聽來的消息。』就問豹子:『你呢?』答:『我從狼那裡聽來的。』這樣一直輾轉問到兔子。兔子說:『這個恐怖的聲音是我親耳聽到的。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去看那發出怪異聲音的地方。』於是兔子帶著獅子王和各種獸類去到頻螺樹林池邊。兔子說:『這裡就是我們驚恐的起點。』說完了才過一會兒,又有頻螺果子落水。聽見果子落水的聲音。獅子王說:『這是可以吃的果子落水的聲音,跟恐怖怪獸無關。』
那時空中有天人看見整個事情前後,就說了一個偈: 
   不應聞他語便信,當須親自審觀察。勿如樹果落池中,山林諸獸皆驚走。
你們不需要生出別的念頭,那時的獅子王就是現在的我。那時因六隻兔子而受驚恐的各種獸類,我設法讓牠們安穩,就是現在這些商人。那六隻兔子就是今天的六位比丘。今天又有因緣成熟,又驚嚇了這些商人,所以我也要設法讓他們獲得安慰。」
世尊解開了眾比丘的疑惑,又跟阿難陀說:「去告訴所有商人,叫他們明日不要走前邊。如來會在前面先行。」
第二天世尊及比丘們都在前面先行。行經一地勢險惡的茂密樹林時,有隻大獅子跳出來要來害佛。世尊見到獅子來,便展開右手,從五個指頭尖上化出五頭獅子。樹林的大獅子聞到這五頭獅子的氣味,自知不敵,掉頭便走。世尊便於四面周邊化出猛火。紅焰侵天,飛光裂地。除了佛邊清涼可出之外,獅子求避無路。這時獅子便來到佛前,在雙足下頂禮。世尊以百福莊嚴無畏的右手撫摸獅子頭。跟牠說:「能幹的你,你在前世作了惡業,今生墮於畜生道中。現在更時常以殘害心取別人生命,活自己身命。那麼你在此世命終之後,還會再生於惡道[1]聰明的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2]對我所說的,你應起信心。對於畜生道應深惡痛絕,起厭離心。」
世尊這樣調伏了獅子後,與比丘們照著原路前進離去。這時大獅子極為懺悔,生起這樣的念頭:「我今天親自於佛面前聽到三句法。我實在不應該再斷取他人性命以活自己身命。應該一心堅定不再吃別的動物。」
凡是畜牲類,幾日不食就會喪命。獅子亦無例外。牠死後生於四天王天。初生天界的都有三種疑問:「我在哪裡死?現在生在哪裡?是由什麼業而感招這個異熟果[3]?」當時一想,他便自知原來是從畜生道死,現在生於四天王天成為天人。自己曾作過什麼業使自己生在天道呢?哦,由於曾在佛邊生淨信心的緣故。這時天人又想:我現在應該去見佛,承事供養佛。於是天人以天瓔珞裝飾自己,又拉起衣角,盛滿天上的妙花,在半夜裡放大光明,來到佛夜宿的地方。就以那些花布列佛前,做為供養。又在佛足下禮拜,然後在邊上坐下。
因為這天人身體光明顯明,四周遍地都因而光亮晃耀。比丘們住的樹林都被照亮。那時世尊隨順天人的意樂隨眠根性差別而為他說法。他立即悟入四諦真理。天人既已聞法了義,即於座上以金剛智慧如棒杵般打破二十種像山一樣高的身見[4],證入了預流[5]境界。
這時天人說:「大德,世尊,由於您的緣故,使我證得解脫之果。這不是父母、高祖、人王、天、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等等所能做的。我有幸遇到世尊善知識您,才能從三惡道[6]中拔濟而出,安住於人天勝妙之處。我當盡我畢生之力走上可得涅槃的道路。現在我歸依佛法僧三寶,只祈願世尊證明我是居士[7]從今天開始直到壽盡,我必定遵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那位天人這麼說了之後,心裡得了未曾有過的歡喜。再次禮佛之後,回返天宮。
那天夜裡,比丘們於初更過後都忽然心中警覺而醒,只見世尊住處有大光明,照亮整片樹林。便生疑念:「有那位天神來拜見佛?由於他的福德功力而能使林中遍地有光?」天亮以後,比丘們都到佛的宿處,在世尊足前頂禮,然後在一面坐下。比丘們向佛說道:「我們於昨夜見著大光明遍地晃耀。是不是有天人、天帝釋、四天王或其他殊勝大威德天神來到佛這裡,親自承事供養?」世尊答:「昨夜裡的光明並不是梵王、帝釋或其他天眾威神的能力。你們前幾天有沒有沒見到林中大獅子從我這邊親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三句法?」比丘們說:「有。」佛說:「那頭大獅子從我這裡聽了法,沒幾日牠那一生的生命就過去了。他再生於四天王天。既得天人身,為了報恩供養,所以來到我這裡,奉獻天花。是由於他的威能力,光明遍照林中。我為他說法。他聽了之後,立即見到真諦,證得預流果。現在回天宮去了。」
比丘們又請問世尊:「我們不知道那獅子天人過去曾經作過怎樣的業,得報為獅子?又由怎樣的業,命終之後得以出生在四天王天?又有什麼因緣,一聽聞佛法就獲預流果?」
世尊說:「因緣運合到了成熟的時候,不是外界地水火風使業果成熟,而是根據自身蘊界處中的善惡業而受報。正是: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你們好好聽聽這位天人他前身所做的業。在遠遠的過去世,那時人壽長到二萬歲,有佛出世,稱為迦攝波佛。他十號[8]具足,住在婆羅痆斯國,有二萬弟子追隨。在那迦攝波佛尚未出世前,那城中有位婆羅門,四明[9]學得很好,博通諸論。大眾對他極為尊重,同心敬仰,認為大師。等到迦攝波佛出世之後,人人都轉去敬佛,不再去承事那位婆羅門。
一天迦攝波佛於無量百千大眾之中宣揚妙法。那位婆羅門剛好從大眾邊經過,見到世尊說法,便生嫉妒,口出鄙語。說:「這些人真是不智,不知畏懼。現在為他們說法的迦攝波,正如在大眾中的獅子。其餘聽眾猶如小獸,因無智慧、因敬怕才接受他的道理。」世尊聽見了這話,便傳話給那婆羅門:「婆羅門,你在天人師這裡竟然口出粗惡之言,將來會到地獄裡受那些苦報。如果你現在來我面前,公開誠心說出自己的罪過,將來你的罪會變得輕薄些。」婆羅門聽佛這樣教導自已,內心恥愧。於是在世尊面前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深心懺悔。當時就在佛前歸依三寶,受五戒,成為居士。
那時的婆羅門,由於他在迦攝波佛前作輕慢語,造了惡口業。雖然後來公開認錯,然而尚有餘報要承擔:有五百世會要生做獅子。餘報應該至今還沒完了呢。但是由於他曾在迦攝波佛前歸依三寶又受五戒的善業之力,今天能在我這裡生出正信心,只聽聞三句法,就證得真諦,得預流果,生於天上。所以你們當知:作純黑業得純黑異熟果,作純白業得純白異熟果,若作雜業就受雜異熟果。你們從今天起應當捨黑業和雜業,應當不要放逸而專修純白業。要這麼學。
上面的故事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10]。這裡有兩個偈。第一個
   
不應聞他語便信,當須親自審觀察。勿如樹果落池中,山林諸獸皆驚走。
故事裡的獸類或商人只聽到別人的話,沒親自去審實,以致引出混亂。如果混亂不加以制止,很可能會產生無謂的傷害。所以獅子王或佛都立即設法讓大家冷靜下來。冷靜了才有智慧。
現在不管故事裡的緣由,只看這個偈文字本身。即使在一般生活裡這首偈也是完全正確的。譬如說聽到別人說長道短的,不明就裡就加以散播,這是散播謠言。謠言傷人哪。雖是無傷人之心,還是造了業。比如有人告訴你某某人會放光,某某人會分身,必然是佛,趕快去拜。你若一聽就相信,就去散播,那就錯了。因為魔也會放光、會分身。再從另一角度看,若是有人自稱在教授佛法,我們也不應聽了就信,而要仔細體會觀察,看看他說的與真裡是否相配。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就是應依經文所要表示的內在意義去理解、修行,而不應由其表面文字來斷章取義。例如他講授小乘裡的「無常、」。我們可以用三法印檢驗他的說法。若是相配,就相信,就跟他學小乘。若是不符,那就把它忘了,當作沒聽過。若是今天聽到他對人說了一些好像不如小乘法的話,例如「常、[11]你應該這樣專注於冥思:要能顯示日常行為又不放棄止滅[12],你不用大驚小怪。他可能正在對某人該講能夠讓他接受、讓他提升到大乘的道理。因為講道之人講的水平必須與聽者程度配合。否則,講得太低,他下次不來聽了。講得太高,是聽者從未聽過的,他不能理解,反而會被嚇走。正如樹果落池中,山林諸獸皆驚走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聽到了別人的話,一定要親自審觀察,而且必須要小心謹慎考慮周延,再決定要不要接受。我們如果覺得他講的水平高於自己,要感謝他增我智慧。如果覺得講的水平低於自己,要感謝他讓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第二個偈是:「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是比較常被提到的偈。最後五個字講果報。一般說起報應,大多意指惡報。那麼這首偈中所說的「業」就是惡業了。雖然故事中的婆羅門是造了惡口業,受了惡報,但是若不論那故事,這首偈也可以是中性的。就是如果你造了善業,經過千百劫,善果還是你自己受,不會遺漏的。這首偈的意思與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模一樣。讀了這首偈,我們起心動念能不謹慎嗎?
若遇人說:「佛說諸法皆空。那麼因果也是空的、是沒有的,那有什麼善報惡報!」那麼前面這首偈就是對這種話的最好回答。因果律本身是真實的。從因到果之間的任何事都有生有滅,性質上是空的。空不是沒有,而是必然不實、不會不變的意思。正如諸法皆空是真理,而我們不能說十法界內沒有諸法,只能說諸法必然有個基本性質:空性。具有空性,諸法才會出現和消滅。從因到果過程中的一切諸法的性質都具有空性,但不是沒有諸法,所以果是必然會出現的。因是不是空的?等你受到果報時,它就因為具有空性而成為歷史。果是不是空的?等你受到果報時,你有樂或苦。在那段時間裡,你說它是不是真實的?等你的果報受完時,它也因為具有空性而成為歷史。這說明因果過程具有空性,因果本身具有空性,但不能說沒有因果律。因果律在十法界內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正是:
因成果報必然有,人身難得現已得;
   福慧雙修要趁早,莫待來生佛路坷。

回目錄



[1] 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
[2]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驗證一個人所說的是否與佛法相符的三法印。
[3] 因為所感生的業果是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異處而熟,故異熟果。
[4] 認為由五蘊組成的身體之中,存在自我,並升起「這是我」、「這是我所擁有」的見解。
[5] 聲聞乘的初果,也稱入流,須陀含。是已斷了疑見、斷了戒禁取、斷了我見的修行人
[6] 地獄、畜生、餓鬼。
[7] 鄔波索迦upāsaka),優婆塞,又譯烏婆塞、伊蒲塞、優婆婆柯、意譯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指業已皈依佛法僧三寶,並誓守在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在家男性佛教信徒,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眾)或七眾(四眾加上沙彌、沙彌尼、學法女)之一。
[8] 佛的十種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9] 四種吠陀論。吠陀為印度婆羅門教最古之經典,共有四部,以梵文書寫,主要內容為對神之讚歌、祭詞、咒詞等。
[10] 佛說各種小乘律的紀錄。內容包羅萬象。
[11] 如來法身所具有四德中之二德,即: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12] 見維摩詰所說經,第三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