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者即非有我
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裡有「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一段三句。其中第二句之「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意義如何,很令人費思量。從字面上說,可看成「如來說有我不等於有我」或「如來說有我等於非有我」。究竟如何?下面列出幾個網路上找到的說法。看看能不能從這些說法裡得出較合適的解釋。
一、該句應斷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第一個我乃指「真我」,即如來才有的「八大自在我[i]」,而第二個我是凡夫所執持的「我」。後者是「假我」,與前者「真我」的關係當然是「即非」。這個說法的不足之處在於經文前後並沒有要討論「真我」的意思。即便有,為何鳩摩羅什不直接用真我、假我而要用兩個相同的有我?況且真我假我本不相同,不需如來說「即非」。還有,在這個說法裡,兩個「有」似乎可以不存在。
二、該句可解成:「如來在教導中亦用『我』、『我的』字詞,但這只是方便說,並不是如來心中仍有『有我』的觀念。」意即該句只是為了澄清。這個說法的不足在於「有我」並不是指「我、我的」,而是指「我是實在的」。
三、該句的意思是:「如來說,什麼叫做我?一切眾生本來無我」。下接「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在字面上好像很順。但有兩個缺點:1.「什麼叫做我」似乎是多餘的。2.這裡把「非有我」一個詞拆成「非有.我」,變成無我。但金剛經裡無我一詞一般的重點在無私,有我的重點在我是實在的。兩者正如香蕉與蘋果,雖然都是水果,卻非一類。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我」與「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成為不類相接。另外,無我一詞在經中出現數次,鳩摩羅什不會獨獨在此將無我改譯成非有我。
四、該句應斷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非有我就是:沒有有我。它也是有我觀念為何是錯誤的理由。這樣有我與非有我似乎是對立的,為何如來說兩者等同?甲、因為兩者皆不真不妄,故等同。乙、有我性空,非有我亦性空。故由空性來說,兩者不異。丙、若心裡根本沒有我,何來有我、非有我的論述?在佛的無為境界兩者都不存在,故等同。這三種解釋本身說得過去,但與其前一句意思不接。丁、只要有執著就是有妄念,不得成就。故執有我、執非有我皆不得成就,因此兩者等同。這雖然等同,但與其下一句不接。
以上四個說法各有所長,可惜都不圓滿。金剛經還有其他譯本。這一段其他的譯文是:
A. F. Price譯為:「If there were beings for the Tathāgata to liberate, he would partake in the idea of selfhood, personality, ego entity, and separated individuality. Subhūti, though the common people accept egoity as real, the Tathāgata declares that ego is not different from nonego. 」(假如有有情讓如來解脫,那麼他就帶有利己、有情、自我實體和個人的觀念。須菩提,雖然凡夫將自我性當成真實的,可是如來聲明:自我與非自我沒有不同。)第二句傾向於「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
E. Conze譯為:「Again, if there had been any being whom the Tathagata had set free, then surely there would have been on the part of Tathagata a seizing of a self, of a being, of a soul, of a person. “Seizing of a self”, as a no-seizing, Subhuti, has that been taught by the Tathagata. And yet the foolish common people have seized upon it. 」(假如有眾生是如來解脫的,那麼如來這裡就一定對自我、眾生、心靈、個人等觀念執著。「對自我執著」,須菩提,如來教過,那個就如非執著。但凡夫仍對它執著。)Price第二句的「自我」、「非自我」是指觀念,其重點在自我。此處Conze用「對自我執著」和「非執著」,其重點在執著。
玄奘譯為:「善現,若有有情如來度者,如來即應有其[ii]我執,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iii]。而諸愚夫異生強有此執。」第二句也明確說是執著。
菩提留支譯為:「須菩提,若有眾生如來所度,即是我執、眾生執、壽者執、受者執。須菩提,此我等執,如來說非執,嬰兒凡夫眾生之所執故。」真諦和義淨兩位法師所譯者與此接近,都指向執著。
鳩摩羅什的「有我者」好像只說「有我」一項,玄奘等人的「我等執」是多數,是「我、有情、命者……等執著」。故知此處鳩摩羅什的「者」不是虛字,而應是等等的意思。而他的「即非有我」其實只是「非執著」。
從上面的檢視,筆者若將「非執著」解為「不該執著」,這一段經文就是:「須菩提,若有眾生是如來所度的,如來即對我、人、眾生、壽者等觀念執著。須菩提,這些對自我的執著,如來說不該執著。但凡夫以為有自我,仍然執著。」故鳩摩羅什的第二句應斷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如同本文開頭的第一種說法的斷句法,但其意思與那說法大相逕庭。相較之下,此段經文以玄奘法師的翻譯比較容易了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