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序

                   妙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佛祖釋迦牟尼佛所開示般若系大部頭諸要典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同時亦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聞經明心悟道的聖典。其殊勝可想而知!但從經文表面看,好像很顯淺,其實不然,精深得很,不易理解。就拿惠能得靈感的 那兩句經文說,其所傳達的訊息,對我們來說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對於一介小柴夫的盧惠能來說卻震撼得如著了電似的,整個人生觀都改變了。像在迷夢中驚醒,要尋師學道去,不要再做小柴夫了。他改變得很突然,像黑夜裡突然天亮了!湧上他心頭的許多境界、許多觀感都很奇特,很清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為了揭開這些謎底,他急急尋師訪道去。
世事無偶不成雙,想不到五祖弘忍大師也如惠能一樣,同 有謎底要揭開。結果惠能與五祖見面之後,竟好戲連場,而且更想不到原來他們師徒倆都是連場好戲的主角。特別是矮小精悍,其貌不揚,更被譏為獦獠的惠能,他 一出台就如朝陽出海光芒四射。五祖也為之心花怒放,喜得衣鉢傳人,愛護有加!惠能此刻亦如黃袍加身,猶如一介平民竟做了皇帝;他也好像尋到寶藏,福德寶,智慧寶,特別是真理的寶藏。一個打柴的窮小子,忽然家財萬貫富可敵國,怎不令人豔羨不已特別是未聞經悟道前,展現眼前的盡是天災人禍,滿目瘡痍,現在所展現的盡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一片聖地風光,竟是如此優美,如此安詳自在。惠 能平生作夢也未曾見過如此殊勝的境界,故使他驚喜,恰如他所歡呼的那樣。這完全是聖地景象,也就是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給他揭開謎底後的五大驚奇!
1.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2.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3.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4.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5.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惠能聞經悟道之後,便在聖域法海中遨遊了,何等福樂何等自在最是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如此平淡的兩句教義,何故竟能讓惠能破迷啟悟超凡入聖小麻雀真的飛上枝頭變鳳凰了。這是最值得令人玩味的地方。不知幾生修來宿植德本多麼雄厚才有此奇遇深信絕不是優待券,絕不是人人可得吧讓我們來個盲人摸象,或許可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何謂「應無所住」應是應該,有嚴厲執行之意。乃是佛祖要求他的弟子們對佛祖教誡必須嚴格遵守、切實修行,才得實益。所以嚴稱「應」,含有「諦聽諦聽」的味道。「無所住」才是畫龍點睛。應字強化了「無所住」的重要性。而「無所住」又是什麼意思呢經文中的「住」字,有執著、有貪戀不捨得之意。佛法稱我們的世間為有情世間。人的眼等五官,面對色等五境,難免 不觸境生情。特別是人內心的貪瞋癡的衝動,加上外界花花綠綠的引誘,難免不到處貪染,到處執著,到處留情。人的情感,不論是貪瞋或癡情,都是禍端,因為人 的根性比任何動物都顯得特別下劣。人又特別癡情,如磁石一見就吸,吸著不放。下劣的人性正是如此。見聞覺知,到處留情。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 身感觸。色聲香味觸,佛稱五欲,應于遠離。但它們反被癡人美化,更稱為妙色妙聲妙香妙味妙觸。順者貪,逆者瞋。世人在這貪瞋的顛倒中,起惑造業,生死流 轉,六道輪迴,就苦海無邊,沒完沒了了。一般生死凡夫,不明因果事理,還在怨天尤人。六祖惠能畢竟善根雄厚,一聞便知過在自我糊塗,自作自受。不作自然就 不受了。「應無所住」就是佛祖在金剛經中警惕大家不要再執著,不要再貪,不要再到處留情。也就是要看破放下。生死根截斷,流轉生死就不再相續了。經說:生 死根來自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名識滅,乃至生老死滅。」到此境地,情執斷,鉤鎖折,生死解脫了,真理的大門打通,聖域的通行證到手。因而六祖惠能 一下子就得道,如閒雲野鶴,海闊天空任遨遊了。
經中的下一句「而生其心」,又是什麼指示呢再繼續參參看。若依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步驟來看,前者若是「上求佛道」,後者就應該是「下化眾生」了。佛道豐收之後就不能坐享現成,只管享福而不顧苦海中沉溺的苦惱眾生。果真如此那就忘恩負義了,還像個菩薩行的人嗎因此,佛祖提出警惕:如莊嚴淨土,成熟眾生的功德要永遠前進,要做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而生其心」就是要 把這種善念延續不斷。不論你是在斷除煩惱抑或關閉罪惡之門;或者是福慧雙修,大開善門。這類大功大益如此莊嚴的功德,就只許前進,不許後退。所以佛祖以 「而生其心」做暮鼓晨鐘的警惕!如地球滾動,如太陽月亮日夜循環,從古至今從未停止。諸如此類現象,便是「而生其心」的內涵了。
其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兩句話,簡單地說便是「捨惡修 善」。不過人們容易魯莽衝動,而且也易得意忘形。有時偶爾做了一點義工或小公益就誇張成功勳敷天蓋地不可一世,甚至自視為大慈善家,非普受恭維不可。其實 這種自我膨脹、自我陶醉的心態,只有給自己造成嚴重的障礙!因此佛祖提出「無所住」的教誨,就是要大刀闊斧徹底把這類妄執剷除。「而生其心」的教誨則是善 行方面要見義勇為,福不怕多,多多益善。因此,在我的詩句中有:「善念隨緣到處栽,福花福果惠然來,春風春雨無窮力,花果敷榮香滿台。」這也便是「而生其 心」的內涵了。
「因緣福報各春秋」,未必人人都能如六祖那樣聞經便能悟道,聞經便能 高登六祖寶座。自己如果只是小小善根,薄薄的福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也算是不錯了。只要肯勇猛精進,逐漸培植,逐漸成長,積功累德, 積少成多,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如我童年出家,以一個乳臭未乾的小沙彌,第一次接觸到的經典竟是金剛經。原因是我出家的寺院對修持的功課很嚴。每天都有五堂 功課。清晨四時起床,早課中就有一堂恭誦金剛經。或因年幼,加上識字不多,也未得特別教導,但還是必須隨眾誦念。師父帶領師兄們,人人都誦得滾瓜爛熟,又 念得很快,隨著木魚,翻滾如海潮音,悅耳極了,越聽越愛聽。由於讀誦多了,不知不覺中竟無師自通,琅琅上口,隨眾朗誦同等熟絡,快慢自如,無所障礙。且對 經中的精義也逐漸體會。金剛經與我竟這麼有緣,這不免使我驚喜!
六十年代初到美國弘化時,於禪耕之暇,也許是對金剛經特別喜愛,曾因 研閱金剛經三十二分的分目頗有心得,故而作了百首禪詩。並曾想到天若假年,亦有聯百首禪詩寫本金剛經的解釋以種善根和結法緣的構想。總之,依個人的經歷來 說,金剛經與我確有一些難得的法緣,所以我對於金剛經特別歡喜,同時金剛經中有許多精義使我感動!如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這著名的三心,在禪門即有「三心已了,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的一副對聯,可說是激勵修行佛子的最好鍼砭。同時此著名的經句也曾令滿腹經綸 教理精湛會講經說法的唐代四川德山法師受到刺激而更加精進。話說一日他挑著籃子路過點心坊,有歇腳買點心裹腹之意。賣點心的婆子問他籃子裡所挑何物德曰:我寫的《金剛經疏》。婆子問金剛經有三心不可得句,既然三心皆不可得,那你點哪個心如果你答對了,點心免費供養。說也奇怪,經婆子這麼一問,能著書立說的德山竟無話可答。不獨顏面無光,點心也吃 不到。慚惶不已,斯文掃地。後來德山重新出發,在龍潭崇信禪師門下沒有了法執,將《金剛經疏》付之一炬,這才在禪門中找到一片安心立命處,並發明了一種村 野的老粗法門,名:「德山棒,臨濟喝!」總之,金剛經三心不可得的哲學,如果你能細細玩味,委實是妙趣無窮!蘇東坡曾說:「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 痕。」蘇東老悟性高明,禪功精湛。這兩句詩可說便是三心不可得的內涵。世上有多少美滿的家庭,幸福的族群,和合的社會,每每皆因芝麻綠豆的小故而記恨在 心。看不破,放不下,造成紛爭,造成災難!如果世人能玩味三心不可得的善意;更能玩味蘇東老的「人似秋鴻來有信」,講誠信,重道義,公益事業盡心盡力,互 助生存,同舟共濟,不生執著,功成身退,猶如春夢了無痕,這是多麼瀟灑!
我曾有詩句「性海無波蕩蕩平」。人的法性大海本來平靜得很,浩浩蕩蕩 無波無浪,安詳自在。我也曾有「皓月禪心共我家」。皓月朗照,禪地風光燦爛,清涼自在,乃光明遍照的聖境。共我家,我們的禪修世界的確是如此美滿、如此幸 福。這是成佛的本錢!只是人的貪欲太盛,煩惱太多,福德因緣被障礙了,聖賢的道路被堵塞了。如颱風過境之後,高速公路上到處是土石流,寸步難移。為了暢 通,就不得不勞師動眾,使用大量交通警力。佛祖為了對治眾生的我執,開拓菩提大道,也非大張旗鼓不可。
金剛經中「無我得成於忍」的「無我」就是把我執連根拔掉。慧劍霜寒, 大力掃蕩,全力追斬,片甲不留!到此地步,我執無處可逃了。「得成於忍」就是強調無我的功力更雄厚、更強大了。「忍」字充滿了大雄無畏的力量!忍字的形象 猶如利刃插入心臟。如此苦痛都能甘之如飴,無罣無礙,還有什麼苦不能忍受呢同樣暗示世上再沒有什麼比生命被人摧殘更難忍受。如此珍貴的生命尚能犧牲、施捨,還有什麼值得執著留戀如惠能六祖被他師兄神秀追趕逼害,幾至無處可逃。為了避禍,不得已躲在獵隊長達十六年之久。他都能淡然處之,口無怨言。這可說就是「無我得成於忍」的境界。否則,不可能有這種大雄無畏的表現!     
在佛法中,凡是六度萬行的功果達到登峰造極時,便被稱讚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是在茫茫的六度萬行的法海中難度最高的功果。故最後只要這一關能過,便大事告成了。戰爭勝利,天下太平,王師凱旋,論功行賞了!
何謂「生忍」生即是人生,也即人為的災難。例如一個與世無爭的修行人,無端無故受人中傷、毀謗、或拳打腳踢、或動刀動槍,令其肢體受傷受害痛苦無邊,他都能勉強忍受,不生憎恨。是名生忍。
何謂「法忍」生忍是忍辱人禍,法忍是忍辱天災。自然界帶來的災變,如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及氣候寒暑,這一切對人生都有傷害。修行佛道的人都要自我磨練,刻苦修行,衝破困難,才能使道業徹底成功,高登覺岸。是謂法忍。
何謂「無生法忍」這是綜合地說。無生法忍,就是禪修者,其功力更大,其智慧更高,其禪功更強。到此地步,已超越三界,了生脫死,人禍已不能為害,叫無生忍。若慧力禪功更強,不但人禍不能為害,甚至天災也不能為害了,為什麼禪修者已更上一層樓,超凡入聖,高登淨土,人世間低級的業報身玩藝都不會出現了,因為他們都與其他聖者一樣,永 遠生活在佛地風光、佛國淨土。業報身的劣根性永遠不會出現了。不只是無人禍,也無天災了。所以報告大家一個喜訊:不但「無生忍」也「無法忍」了。若綜合地 說,就是「無生法一起都能忍」了。所謂得無生法忍,就是暗示到此田地這位禪修者不論他的身心感受,甚至他生活的自然環境,好像都改觀了。所謂「心淨國土 淨;心淨眾生淨」,再也不像煩惱原封未動的生死凡夫那樣到處都是重重災難,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的境象。相反地,明心見性的聖者所見的都是「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不論福德因緣或慈悲智慧,無人能比他更究竟、更圓滿了。令人豔羨得緊!因此,所謂得「無生法忍」,等於告訴大家其身心感受現在住在天堂佛國,「但 受諸樂,無有眾苦」,人間的缺陷一點也沒有了!
我因研閱金剛經而覺得六祖惠能大師「宿植德本」,善根深厚,悟證透剔。難怪其師弘忍大師慧眼識英雄,傳彼衣鉢,尊為六祖!
我更因研 閱六祖壇經,追蹤六祖的禪地風光,更欲窺視他的心靈淨土。他師兄神秀在爭奪祖位失敗之後,發動武力,布下天羅地網,派出三、四百名武將大軍,做地毯式的追 捕、掃蕩,志在必得,時間長達十六年之久。而六祖惠能竟能滋滋悠悠瀟瀟灑灑躲在獵隊靜觀其變。雖說「命如懸絲」,危如堆卵,但六祖都能安度險境,絲毫無 損。終於法筵弘開,寫下隋唐盛世時中國佛教禪宗的輝煌史詩。這一方面是六祖惠能禪功精湛造成的奇蹟;另一方面也是邪難勝正的必然定律。猶如佛祖釋尊,每次 魔王發動戰爭,魔軍、魔民、魔女洶湧如人海群潮;佛祖孤單的只有一人面對,弓箭刀槍如狂風暴雨四面八方射來。始初似是魔強法弱,但最後,佛祖只用慈光普 照,未使魔方受損毫釐,便化干戈為玉帛。魔將潰不成軍;美貌如花的魔女都變成雞皮鶴髮的老婆婆,愧疚得無地自容,如秋風掃落葉,逃得無影無蹤!佛祖的這種 和平戰術真是太有趣了!
總之,我與金剛經有緣,我喜歡讀金剛經。是小沙彌時就天天恭誦金剛 經。未經老師教導,幾乎是無師自通。讀多了,就能琅琅上口,天天以金剛經為常課。近幾年來,我更喜愛研閱六祖壇經。尤其是寫了《六祖壇經探秘》之後,頗有 法喜充滿的感覺,現在已是欲罷不能了。我更感覺壇經是金剛經的註解。金剛經的書面似甚顯淺,但義理卻甚深奧,很不易懂。不過,清大教授邱紀良居士最近從英 文翻譯的中文金剛經,很精緻顯淺。加上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的古譯金剛經對照閱讀,以及他在《我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示範性的啟蒙導讀,就更透剔、更易懂了, 可說是一部劃時代的好書。對於新雨舊知的讀者都能三根普被,皆大歡喜!因此,我樂意作序,樂意推薦,表示隨喜讚揚!
氣象安和禪立功,晴空萬里太陽紅;
雙肩道義悲潮湧,塵世何年臻大同

                           二零一零年春 於美國紐約法拉盛慈航精舍



金剛經經文不長,討論它的文章書籍卻汗牛充 棟。會這樣的主要原因是:金剛經裡佛常用超越世間的、不相對的觀點來說道理,而我們卻用世間的、相對的觀點去理解。一個若天,一個是地。兩者落差太大,一 般人越想去理解,越是不解。於是許多高僧大德立論著說,要給我們指引。其次,我們對這部經裡所牽涉到的事物背景缺少認識,以致讀經時不能自然聯想到佛和須 菩提問答間的言外之音,從而錯失經義。其三,流行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版。不能避免的會遇見同一字而古今之義不同。如果這些字又是關鍵字,在理解經義過程裡 它們就形成一些關卡障礙。在過去資訊不太流通的年代,對這些障礙各有各的繞道方式。由於以上諸原因,討論金剛經的每一位作者都戮力發揮各自所長,將自己的 觀點表達得淋漓盡致,以致今日各有千秋的局面。
這許多深、淺、廣、略、精、粗的書,各有各的 訴說方向。從某些方面看,這是佛教興盛的現象之一。但另一方面,對初學、自學的人來說卻是迷航的五里霧。筆者初學,註釋書看得越多,陷入霧裡越深,迷失了 方向。幸而筆者受過科學研究訓練,深知一個道理:如果要以實驗去證明一個理論,可是在試過各種方法之後都無法證明,解決之道就是放下實驗,回頭檢視理論本 身,再設計新實驗。因此,既然我從那些註釋書裡得不出一致的道理,就該放棄它們,回頭重新解讀經文。但是經文難懂,不然為何有許多人只誦讀經文而避免理解這麼重要的一本佛經,豈可因此而放棄理解如果我們能對經中術語的內涵有些體會,又如果金剛經是白話的,那麼理解起來一定會輕鬆許多。正巧筆者於九年代得著一本朴睞思(A. F. Price)教授翻譯的英文金剛經。讀後獲益良多,便決心不揣愚昧將其翻回中文。西元一九九九年年底完成初稿。但其譯文粗糙,有許多地方筆者自己都很不滿意。可是當時想要再有改進,卻十分困難。為什麼因為筆者陷在那些文字堆裡好幾年了,反應變得偏窄。零零一年筆者由清華大學化學系退休。這似乎是有更多的時間可投入翻譯,但是筆者決心將它放下,好讓混沌的思緒有機會沉澱。四年、五年夏兩次遊美,在紐約拜見師父妙峰長老時曾蒙垂詢並鼓勵正式出版。可是筆者自知頭腦尚未清晰,仍然不敢碰觸。八年九月筆者在退休後方開始的日晷工作告一段落。此時距放下金剛經已七年有餘。過去所讀的二、三十本金剛經詮釋、導讀、講義、集成等書籍的內容大多已忘記。於是筆者拾回舊稿,重新檢視修正。
為使大眾更容易理解金剛經,筆者決定不將新整理翻譯的金剛經單獨出版,而將它與筆者在理解本經的歷程裡很有幫助的一些資料合在一起。書中第一篇介紹一些金剛經裡的術語。在解說裡盡量不用其他專有名詞。若有不可避免的,就將它們留到註腳裡再解釋。第二篇是金剛經故事。它是為了雖然瞭解了術語但是還不能直接由經文明白金剛經大意之人寫的。為了幫助理解及串接,筆者在經文上加入許多額外文字。因此將它當做故事看待即可,請讀者不必費心追究那些串接是否真實。想要真正明白金剛經主旨,還是應該自己由各版本的金剛經裡去體悟。第三篇是英翻中的金剛經正文。按經中所說,此經完整名稱為「金剛石切刀·超 世智慧圓滿」。熟悉了術語,讀過故事,再讀本篇應該不再認為金剛經是有字天書。筆者由衷地期望讀者都能從這一篇裡獲得一些利益。第四篇非常短,內容只是一 些按性質從經裡挑選出來的重要句子。從本篇可快速掌握經中問答的主題內容,也可幫助新學者保持方向,避免迷失於佛與須菩提問答的枝節中。第五篇是朴睞思與 鳩摩羅什兩譯文之比較。裡面有朴睞思的英文原文。喜歡英文的可以從這裡參考,或許能得到更佳的體悟。從而給筆者指教,並令大眾獲益。
金剛經裡說的是超越了我們物質世間智慧的道理。我們如何能將它弄清楚這需要一位能講解的人。佛說:講的人要「從各 種表象超脫——常住於究竟真性(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麼只有菩薩與佛才行。這不奇怪,因為本經原來就是佛為羅漢說明菩薩成佛前的一些境界問題,而不 是專為教導我們凡夫如何修行,因為我們的智慧還夠不上。能一聽聞本經就踏入菩薩無為境界修行的必然是善根深植的人,如六祖惠能(筆者每次想到這裡就覺得慚 愧。)雖然如此,若我們盡力受、持、研究、背誦此經,能利用這一扇佛為羅漢開的窗去遠眺一下菩薩如何成佛,也很不錯。遠處風光是我們將來必定要經過的情 境。能先認識一點兒修行方法,心裡有張遠景地圖,即使模糊,不也很好嗎可惜在經尾須菩提沒問:「凡夫要如何才能聽得明白?」筆者認為要勉力明白此經,要能夠在修行上幫助眾生獲得最大的利益,我們的心也要盡量從各種表象超脫。您說是嗎
本書內容曾於《慈航月刊》刊出,最早的可溯至零零二 年二月。時日長遠,故其內容文字與現今的有許多更動。此皆因翻譯與認知的緣故,希望讀者諒解。另外,本書的出版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對金剛經做註解, 因為筆者絕無那個能力。只是衷心期望自己經過的迷惑與困難別人都能避免,期望對開始接觸並願理解金剛經的人能有一點助力。如此而已。
西元二年春   邱紀良 慚愧
於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西



自序  (第二版電子版)

二零一零年九月本書在美國紐約的師父妙峰長老的鼓勵下出版,印刷一千冊。出版前雖已努力校勘,但仍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被遺漏了。今春又有一些時間,而且分配在台灣的五百冊幾已贈送完畢,所以生起再印的念頭。
這一版裡除了將前版的錯漏字改補上,又增刪少許文字以使文意更加明白。另外,還將第一章的新、舊術語排列的先後位置對換。這是最大的改動。
目前這版先做成電子書形式,放在我的網頁和Dropbox上;
http://clchiu.blogspot.com
http://dl.dropbox.com/u/3138213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1b.pdf
歡迎自行下載。紙本的將於稍後發行。

西元二年五月 邱紀良 慚愧
於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西



(註腳)                                             回目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獅子的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