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

  日前在人間福報上讀到星雲法師從《大寶積經》裡摘錄的句子:

「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

  心如燈焰,眾緣有故。心如虛空,客塵污故。」[i]
心有所感,就將它加到我的曇花相片上,拿來當做手提電腦屏幕的畫面,讓自己常有機會讀誦反思。

佛經中處處都有譬喻,而這些譬喻又都是恰到好處的妙喻,讓在佛前聽法的弟子容易會心,進而悟解。這些譬喻,有些有時類似我們中國的歇後語,不是當時當地的人,常常會摸不著頭腦,不知意之所指。前面這四句,卻每句都用一件人人都有的經驗去譬喻看不見的心,並且還說明如此譬喻的原因。這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這四句裡的心,應是指心念,而非如如本心。四句裡提到了風、水、火和空。我們知道地(earth)、水(water)、火(fire)和氣(air)四大元素是兩千五百年前印度希臘一帶所流行的對組成物質根本主要元素的粗略認知。所謂大,就是主要的意思。也就是在物質裡應該還有一些次要的小元素。但因無法具體提出,就存而不論。在那時的認知裡,地元素具有沉重乾冷的性質。例如石頭的主要成分是地元素。寶石也是。兩者的差別在於一些小元素含量不同。水元素具有潮濕陰冷的性質。任何液體都含有水元素。這也包括了由蠟燭融化而來的蠟油,因為蠟油有似水般的流動性。火元素具有乾燥熱燙的性質。任何物體都含有火元素,否則就應成為溫度最低最冷的東西。熱水是用火燒冷水得到的,所以熱水比冷水含有較多的火元素。甚至認為金屬有不同顏色也是由於它們含有火的分量不同所致。氣元素是指空氣。空氣具有濕熱輕飄的性質。譬如木頭比石頭含有更多的氣元素,所以木頭能浮在水面而石頭不能。用這樣的四大元素來解釋不同物質為何不同,以今日知識來論,當然漏洞百出。然而,在兩千多年前卻是哲學家最好的選擇,也是當時民眾能接受的解釋。釋迦世尊住世正在那樣的環境下,所以也用那時候的話,說一切物質由四大組成[ii]。現代人讀經,不用懷疑:元素不是有一百十幾種嗎?怎麼說只有四個?並且,地水火風沒有一個是元素!」我相信如果釋迦世尊今日住世,他必然會說物質由一百十幾種元素組成。用元素來說物質,無論說元素有多少個,只是個方便說,不影響結論。結論是:緣盡時,物體裡的元素各自分散,物體消滅。即所謂有生必有滅。我們從能見到的有形物質了解了生的原因和滅的必然,就比較容易去體會那些無形的、心理上的自私念頭(心念)的如何生和如何滅。心念是煩惱根源。如何止住它們的新生?雖然已有的心念必然會滅。如何促進它們的消滅?這才是重要課題。好了,前面這四句裡的風、水、火和空的譬喻又是如何?

風:「心去如風,不可捉故。」顯然這裡說的風不只是四大裡的空氣,而是真的在指那因空氣流動而產生的風。風從我們身邊吹過去,如何捉得住它?就算我們能捉住那流動的空氣,將它關在瓶子裡,但是一旦被關起來,它就只是空氣,不再是風了。心也一樣。它若動了,正如我們平日的妄念,來來去去,知道它有,卻絕捉不到。它若不動,就沒有念的作用,不是妄念了。以風來譬喻心念,妙極了。

水:「心如流水,生滅不住故。」這裡的水也非水元素,而是指那溪中流水。如果我們站在溪邊,水從腳邊流過。剛流過來的(生),馬上就流走了(滅)。立時又有新的水補上來,而又立刻流走。如此不停斷地替補、生滅,這就是我們的妄念!如果我們漂在水面上,那就會隨水漂流,不能定於一處。妄念隨境而變,正是我們凡夫的妄心。妙喻啊。

火:「心如燈焰,眾緣有故。」這裡的燈焰雖是火,卻也不是指四大裡的火元素,而是真的燈焰。要有燈焰,化學上至少有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有:有可燃物(如油或臘)、助燃物(氧氣)和在可燃物燃點以上的溫度(點火)。不必說還需要有燈具、有人、有點燈的念頭及實際的動作。這些條件(緣)都具足,才有燈焰。缺一個緣都不行。我們那不可捉、生滅、不住的妄念是怎麼有的?也許我們不知不覺,不過妄念的出現同樣必然是在眾緣已具足的時候。多好的比喻啊。古時候點燈是每晚必做的平常生活事。燈不自燃。從簡單的燈焰譬喻讓我們反思妄念出現時要注意其背後的諸緣有哪些?又是怎麼來的?如果弄清楚是哪些緣使我生出妄念,只要去掉其中一個緣,那妄念就不會再現。萬事莫不如此。多好的修行方法啊。

空:物體能出現,除了四大元素,還有第五大,那就是空間(space)元素。如果物質本身不佔空間,我們看不見,不能說它出現。如果我們不給它空間,物質如何能出現?所以空間是物質能出現的第五元素。空,從小的來說,它是一般說的空間。大一點說,是天空。再大一點,是太空。這裡「心如虛空,客塵污故」的虛空,可以說是天空,並不是說第五元素。天空本應清淨,但又有不清淨的時候;因為有人揚灰,所以空中有灰塵。這句裡的虛空就是指已有塵土污染的天空。塵土對於天空,只是個外來客,是不屬於天空的,所以叫它客塵。既然是客,只要主人不留他,就有離去的時候。客塵離去,天空就回到本來的清淨。天空如何不留客塵?紋風不動就好。我們的本心原應如清淨的天空,只是現在不清淨,是個妄心。染污我們本心的東西,正像污染天空的灰塵,也是外來客。只怕自己留它們不放,我們若不留客,它們也會離去。故若能保持自心不動,不起波瀾,塵埃必會落定。那時妄心就回到如清淨虛空境界的本心。正是:「本應不染,奈何已著塵? 只須心定,自然回清淨。」用客塵來譬喻染污我們本心的東西,強烈地明示了:我們能使妄心清淨。妙喻啊。要精進!


回目錄




[i] 原經文中的那一段是:『又大迦葉!心去如風,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滅不
住故。心如燈焰,眾緣有故。是心如電,念念滅故。心如虛空,客塵污故。心如獼猴,貪六欲故。心如畫師,能起種種業因緣故。心不一定,隨逐種種諸煩惱故。心如大王,一切諸法增上主故。心常獨行,無二無伴,無有二心能一時故。心如怨家,能與一切諸苦惱故。心如狂象蹈諸土舍,能壞一切諸善根故。心如吞釣,苦中生樂想故。是心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蒼蠅,於不淨中起淨想故。心如惡賊,能與種種考掠苦故。心如惡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心如盜賊,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貪色,如蛾投火。心常貪聲,如軍久行,樂勝鼓音。心常貪香,如豬憙樂不淨中臥。心常貪味,如小女人樂著美食。心常貪觸,如蠅著油。』報上在「生滅不住」之後省去了「故」。又將「客塵污故」植為「客塵染故」。


[ii] 在佛經裡將譯為。這樣翻譯好像有些不對,因為今日對風的定義是流動的空氣。其實是更好,因為中文裡的氣除了空氣還可以指正氣、邪氣、生氣、陰氣、陽氣等等。譯為風,那就專指空氣了。甚至在漢唐時代也許空氣就叫做風。為什麼?替輪胎打氣,今日台語就說替輪胎灌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獅子的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