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三字經
退休三字經
光陰似箭,我已退休十多年了。我的朋友們大多也退休了。其中有些很熱心,時常以電郵轉傳信息給我。信息內容以老年人應如何養生長壽為最多。最近接到一份三字一句的《退休三字經》。文中從退休者應如何處理自己的食衣住行保健衛生講到對社會權力的放下、對親戚朋友的交往、對子孫晚輩的態度等等[i],包山包海,洋洋灑灑,計有一千零四十六字。讀後我跟他回信說:「太長了,讀到後邊就忘了前邊。」我這樣說,只說了一半事實。另一半是:我覺得那只是一篇作文。回信之後,再看看那篇作文,其實它並非毫無參考價值,只是長到失焦。那麼,若換做是我來寫《退休三字經》,我會寫些甚麼?
「學做人」。就只要這三字。
自幼就聽父母師長教導如何做人,現已到了古來稀的年紀怎麼還說學做人?頑笑話?這可不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小時候父母師長教我做人的道理我都聽進去了麼?我都做到了麼?隨意從某一件沒做到的想起。居然一件還沒想完,另一件就冒出來。這件新的還沒來得及觀照,又冒出一件。沒完沒了。唉呀!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一直以為是:為了跟上時代,即使年紀老了還是得繼續學習新知識。現在才明白應該是:「活到老,學做人到老」。若沒學好做人,如何學做佛?
年紀大了,未來不多。學做人首重檢視過去的作為。過去為了這種那種的緣故,做了某樣的抉擇。同一件事若再來到眼前,以目前這種那種都比較容易放下的心,不考慮私人利益與感情的糾葛,我的抉擇會有怎樣的不同?相信會比較接近善良的本性、佛的中道。「戒之在得」的心、「不思善,不思惡」的心,說的不就是這個?布施與持戒不也是在練習這個?這不就是:放下攀緣心[ii],去做一切事?
自我檢視就是反省,依佛法的角度來看自己做過的事。反省是修行的起步。若覺悟過去有偏差,雖然事過境遷,人事已非,無法重新來過,但是在自心內要記住如何方是正途,來生才會做得比較如法。若覺悟過去有錯,要至誠懺悔。若覺悟過去對人不起,要以功德回向。這一世的債,最好這一世清償。不要將惡業留到來生受報。若覺得是別人對不起自己,要從心底原諒他們。告訴自己:過去的一切人、事、物都如泡如影。即使來生再相遇,也不必追討。然後永遠忘記那些事,止住惡緣,讓自己的清淨心光增亮。有明亮的清淨心光,才容易提早照見一切眾生的平等性。知道平等性,容易生起恭敬心。有恭敬心,容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減少,方可進入較高層次的覺悟境界。
自省淨心之同時,多行布施,勸人為善,廣結善緣。將功德回報給曾經照顧過我的人,為他們祝福。也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為來生菩薩行鋪路。這樣的退休生活,忙得很呢。若只關心退休後要如何吃喝遊樂以養生長壽,那不是顛倒嗎?
退休了,每天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多了些。但這也正表示生命所餘無多。這些寶貴的所餘拿來做甚麼?學做人!
回目錄
攀緣心的根在於不清淨的分別心。不清淨的分別心的根在於有我。放下攀緣心就是泯去自我。不以自我為中心,能分別,有分別,但沒有為自己求利益,也沒有從自己觀點而分別善惡。
一般的刻意求緣當然是攀緣。攀緣的目的在利用或製造(攀)機會(緣)使自己或家人或朋友獲得正當或不正當的利益。
獲得不正當的利益當然不對。獲得正當的利益也不見得一定對。因為逆向來看,是不是有可能在不給正當利益的情況下他就不做該做的事?
以戒為師。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不應考慮私人利益。出於無私,只問自己有沒有付出,不問自己有無收穫,才是慈悲為懷,才是真心。
放下攀緣心方有可能接近真心。以接近真心的心境去做一切事,從佛性(真性)看,這才是上進的。雖然,從世間看,或許那樣做事情有時好像做得不夠完美,甚至會說成是錯的。沒關係,不必在意,因為那只是尚未離開污濁惡世的攀緣心引出的錯誤評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