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度恩愛刺


       話說一日佛在負彌城事情做完,前往波婆城。波婆城裡有一位叫周那的人,聽說佛在城中,便嚴正衣冠前往謁佛,向佛求法。周那是一般人。佛便為他次第說法,解釋人心有好與醜,事有善與不善,所以世事有應行與不應行。教他捨惡行善。不要因為尚未得善法之味而善心退沒。該明白現今一切行為都是造因,不該希求即時之果。今日他雖勤苦,然而等將來果報出現,自會得大利益。自己獲得讚嘆而歡喜後,該覺悟對別人也應隨其所行而讚嘆之,使別人心喜。
       周那聽了佛這麼說,信心堅固又很歡喜。就邀請世尊和所有隨行第二天到自己家裡接受供養。這時佛默然不語而接受[1]
       第二天,供養之後,周那向佛請問:「這世上沙門[2]有幾種?」佛說:「沙門有四種。他們志趣各有不同,你應當好好識別。第一種行道殊勝,第二種善說道義,第三種依道生活,第四種為道作穢。」這是什麼意思?佛接著用偈語解釋:
「能度恩愛刺,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3],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奸邪,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誠實,此為道作穢。」

       對這些偈語,我們從後向前看,可能比較容易了解。最後的四句偈是說一種不好的沙門。這種沙門心內懷著奸邪念頭,外表及行為卻裝做自心清白無暇。言語虛誑,騙人為業。毫無誠實。雖著沙門外衣,自稱沙門,卻是假的。就像在銅器上鍍金,然後自稱它為金器一樣。這種沙門不但不能教人修行道理,實際上是在宗教裡作亂,骯髒了人們對宗教的看法,阻擋了人們修道之心。這是在宗教裡作穢的沙門。
       倒數第二的四句偈是說一種好的沙門。這種沙門很能演說佛說過的道理。他們日常生活安分,依循宗教道理,不壞清規,為人榜樣。能接引一般眾生至小乘道。可惜他們未能真正體會、落實第一義諦,不能一心無垢、無礙。若想要現出清淨法身,那還有一段很長的修行路要走。現在只能遙望無垢道場。這是依道生活的沙門。
       再上來的四句偈是說另一種更上的沙門。這種沙門透徹瞭解真正的第一義。他們自己所說出的道理絕對是清淨的、符合真如的,絕無煩惱殘留。被他們接引的眾生都是具大乘底子的人,因聞法而心中更無垢穢、錯解。他們對眾生的疑問都以慈悲心、仁愛心來回答、決斷。這是善道的沙門。這些沙門雖然善道,說的道理是清淨的,在理上也已體悟了第一義,但在修行上還沒完全達到如理所說的境界。
       第一個四句偈是說最上的沙門。這種沙門不但已瞭解第一義,還經過如實修行而能跨過如荊棘般的恩愛糾纏[4],不再有任何煩惱牽掛。他們無疑地已超越天人境界,必然會入涅槃。這是行道殊勝的沙門。
       周那問的是沙門,佛答的是沙門。然而上邊所說的一切對白衣同樣可以沿用。對照這些兩千五百多年前偈語所說的,看看現今世上各宗教沙門或白衣,仍然還是一種不少。慚愧!我們該認真努力向前,縱不能立即個個行道殊勝,也要互相拉拔,向上提升,盡心盡力使大家及早都能踏過恩愛刺。



[1] 佛知道那將是最後一餐。
[2] 梵文音śramaṇa巴利語 samaṇa。故又譯為沙門那、桑門、喪門、娑門、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為勤息、息心、淨志。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佛教轉用,成為比丘的代名詞。
[3] 指深妙無上之真理,為各宗教中之第一。又稱第一義諦、勝義諦、真諦、聖諦、真如、實相、中道、涅槃等。 
[4] 世間最刺人心的就是恩愛思念。恩愛的包圍將人繫在三界。逃離恩愛必須經過如最刺人的荊棘藩籬。難啊。但若得出,表示一切都可放下,自至涅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有我者即非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