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
2004年夏天在紐約法拉盛慈航精舍演講「學佛十五年」後,一位同修問我:「如何做到無我?」大哉問。可是這不是我能即席回答的,因為第一、我還沒做到無我,第二、我與他不相識,不知他的問題重點何在,也不知他的障礙何在。但是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我思考的。現在把我所能慮及的陳述於下:
大部分的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無我這個觀念多半是在中學階段。那時候國文教師會盡其所能地由儒家思想為中心來詮釋。我者,代表個人和個人利益,也可稱為小我。將我這個概念擴大,就稱之為大我。所以大我代表團體、社會、國家、民族,也代表了它們的利益。為了換取大我的利益,必要時得犧牲小我的利益。哪些小我將被犧牲?有時由當權者決定。被犧牲者雖然不願意,但也無奈,只能痛苦地接受。有時由小我自己決定犧牲,這樣的個人就會被大我稱讚表揚。然而能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終究不是人類的天性,為了減少小我被犧牲時的反抗,世界上每個大我都在適當的時候對自己的小我成員做無我教育。那就是一切以大我的利益為優先,在大我之內不講究小我的利益。大我有了利益才能談小我的利益。為什麼?因為團結才有力量,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在一個大我之內,每個小我都應該為大我放棄一些自我利益,甚至放棄生命。能為大我奉獻一切而不思量小我,心中只有大我而好像小我這個個體不存在,這就是大我心目中理想的無我。 一個能將無我觀念推行到極致的團體,它所能發揮的力量常是世人不能預料的。好的例子譬如國父領導的革命黨,它能推翻滿清。不好的例子譬如紅衛兵,它能摧毀中華文化。最不好的例子譬如蓋達恐怖組織,它能使全世界都陷於不安。
無我觀念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大我發展的目的而提出的。可笑的是推行無我觀念的大我本身一旦面臨將被更大的大我犧牲時卻不願實行無我。例如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大我。在國內要求國民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必須無我。但身為聯合國的會員,卻不見哪一個國家願意為了聯合國的整體利益而犧牲自己。再如一個團體要求成員為團體做無我犧牲,卻不見哪一個團體願意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自我率先犧牲。所以這種世間的無我其實通常只是某一個大我的自我壯大、自我保護方法之一,是入世者為了方便建立世間功業而提出的,與佛教的無我沒有一點關係。
即使在一般人認為是個人的無我表現,常常並不是無我。例如一位父親為了拯救幼齡子女而能先於救火隊員衝入火海。或許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是無我的表現。其實這可能是自私心的推動。檢驗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困在火海裡的孩子不是他的,他是不是也能冒這麼大的危險去救援?如果不能,那麼衝入火海的行為就是在救我的孩子這個念頭下產生的,這是自私心的推動。(當然,那也是父愛的表現)。如果能,那麼他是純粹為了救人而冒險,可以說是出於惻隱心、慈悲心。這是大愛的表現,說得上是一種無我。但無論如何,這種世俗的、自發的無我並不是佛教中的無我。
在日常生活裡,對於世俗的無我要求,我們應該接受並且遵行,因為適當的無我是互助前進的推手。社會上有許多大大小小團體。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規章。這些規章所規定的就是為了團體的發展個人所應盡的義務和必須犧牲的權利。簡單地說,這些規章就是對成員要求無我程度的約定。在一個團體裡,如果大家做不到約定好的無我,做不到彼此犧牲一點,這個團體將是一片散沙。如果團體是國家,國家很快會滅亡。如果團體是家庭,家庭很快會離散。所以,適當的無我是我們應該接受的。
儒家說的我,通常指的是自我個體、個人的和自私。然而佛經裡的我,除了指自我個體之外,通常還是我見(或我相)的簡稱。我見就是自我觀念,就是我這個個體具有實在性的觀念。注意佛教裡所說的實在的意思。實在的意思是真實地存在。真實地存在意思是永遠地存在。永遠地存在意思是永遠不變地存在。所以,實在的意思是永恆不變;自我觀念因暗含自我永恆的想法而不受佛教歡迎。
「有我」就是有這種自我觀念、接受這種自我觀念。「有我」的人不明白生命如閃電、如泡影。他們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顯出自私或侵犯別人的行動,會為了凸顯自己、容易獲取利益而稱揚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會為了抬高自己、滿足虛榮而畫出界線、貶抑其他眾生。即使能承認自己是有壽限的,不能永遠存在的,但為了保護、延續、壯大目前存在的這個肉身個體,許多人還是會現出自私的行為。這些執著於自我肉身的行為舉止都不是正確的,所以佛教認為雖然在俗世間若完全不顧「我」必然很難存活,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是一種偏誤的觀念,「有我」是不該的。
不該有「我具有實在性的」觀念,那就是要有「無我」的觀念。佛家說的無我,不是儒家說的為了完成大我的無我,而是「我是不具有實在性的」觀念,或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我」。自我實在性的觀念在是在社會教育下所產生的。因為是偏誤的,應當將它抹去。徹底抹去之人、徹底明白無我之人才可被稱為無我。(注意是被稱,不是自稱)。無我的要求源自於教人去除有我。如果起先就沒有自我觀念,哪裡需要無我觀念?就像是一片玻璃窗子,如果上面原來就沒有污染,哪裡需要清潔?可惜我們處於社會的染缸裡,多少受到一些自我觀念的污染,所以都需要加以清潔,需要除去自我,亦即需要體會無我,還原到清淨光明的狀態。
自我性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得不到佛教的認同,因為接受自我實在觀念的人必定發展出嚴重的分別心,而有分別心的人是成不了佛的。反過來說,接受無我觀念,能發展出平等心,是成佛的基礎之一。有我與無我好像是處於兩個極端的觀念,一個會令人受困三界,一個能助人解脫成佛,相差甚遠。看起來要從有我轉變成無我似乎很困難。其實不然,兩者相差只在接受與不接受,觀念轉變只在一念之間。
《心經》說:「五蘊皆空」。空的意思是「不實」。不實的意思是不會真實地存在。不會真實地存在的意思是不會永遠不變地存在。所以「空」的意思是「不會永恆不變」。既然構成個體的五蘊不會永恆不變,個體當然不會永恆存在,個體應當是空的。個體是自我的主角。主角是空的,自我怎麼會不空?認識了自我的空的性質,就會覺察「有我」觀念的偏誤,就會丟棄。這就是無我的起步。
也許有人會說:「我雖然壽命有限,但是至少在活著的時候我的肉身是確實存在的。為什麼能這麼說?你看,它接受我的指揮。我讓它向右,它就向右。讓它向左,它就向左。」是嗎?也許我們可以調皮地問:「那麼,請你讓它向上跳高十公尺看看?」或者:「當你被全身麻醉的時候,你的肉身還存在嗎?那時它怎麼不聽你的指揮?還是指揮它的你不存在了呢?」可是不需要調皮。「有個實在的我」或說「沒有實在的我」,都是指性質而言。我們知道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每一瞬間肉身以及心念都與前一瞬間不同。我們的身心隨時有生有滅,所以凡夫的身心是不可靠的、是空的、是不實的。從這而言,「沒有實在的我」是正確的。但是這並不否認我現在有一個會吃、會想、會做事的身體存在著。這樣的身體只是暫時存在著。我們要否定的是:「我是具有實在性」的觀念。
要得到沒有生沒有滅的身心,至少要修行到羅漢的境界。(羅漢又名無生。沒有出生的就不會有所謂消滅。故羅漢是無生無滅)。在羅漢的境界可說是無我了。從這一點來說,如何做到無我?如何修行成為羅漢者即是。如何修行才能成為羅漢?那不就是戒、定、慧嗎?
深入一點說,確實做到無我的人不會自稱:「我已經做到無我了」。因為無我與自我是相關連的;這樣自稱的人,他是把現況(他認為無我)與過去(有我)在做比較。此時心裡必然還潛藏著一份自我念頭,一份我執未消。心裡真正沒有一絲自我的人,真正明白自我如幻的人,從根源上就消滅了做比較的基礎和需要,又怎麼會那樣自稱呢?《金剛經》說:「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這個意思。不單羅漢不念著自己是羅漢,菩薩和佛也不會念著自己是菩薩或者是佛。從空的觀點來看,普守菩薩說得好:「連我的存在都不能查實,還有什麼能生出無我?」[1]若能將我看空,就不會有「如何做到無我」的煩惱了。
一個人認識無我性是很好的。但若執著於無我,甚至說:「因為我是空假的,大家都是空假的,世規也是空假的,所以不必行善,行事可以不守世規。」那就大錯特錯了。有我的觀念會引致自私行為,導致墮落而不能成佛,因而需要用無我觀念來破除、導正。若錯誤地假借無我觀念來隨便行事,那也是自我慾望的發揮,也是墮落,離佛更遠。這麼說,只是點出如果行事不正確,有我與無我並無不同。《金剛經》裡說成佛的條件是無私地行一切善。一個認為有我的人,好似陷於慾望的污泥裡。若有一天覺悟,能將心比心,不再只為自己利益行事,並行一切善,那就似開出蓮花,趨向了正確的無我,走上成佛之道。這也指向有我與無我結果相同。《金剛經》裡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也許也有一點這個意思。(筆者認為這句話主要意思是:在佛的層次,他並不分辨有我與無我。)
還是凡夫的我們,誰都還帶著「我」這種觀念,但誰都也有「無我」觀念,只是對無我瞭解的程度不同與離無我的境界有遠有近而已。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受肉身的拖累,我們不能不顧到「我」。可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為什麼得顧到我:不為別的,為了將來大家好成佛;也必須要知道如何顧到我:不要貪求享受,只要能合理的活著;更要明白怎樣利用我來瞭解無我:怕自己將來受苦,望自己未來快樂,就先消滅自己的分別心吧。
把心胸一天一天放大。隨自己能力所及,散播快樂,勸解憂惱,讚賞他人的成就,捨去自己的不平等心,在生活裡修行。我們雖然不會一步就飛越到無我,卻可實實在在慢慢地走向無我。古人說: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讓我們現在就共同啟程吧。
7/14/2009修正
返回目錄
[1] 維摩詰經。
大部分的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無我這個觀念多半是在中學階段。那時候國文教師會盡其所能地由儒家思想為中心來詮釋。我者,代表個人和個人利益,也可稱為小我。將我這個概念擴大,就稱之為大我。所以大我代表團體、社會、國家、民族,也代表了它們的利益。為了換取大我的利益,必要時得犧牲小我的利益。哪些小我將被犧牲?有時由當權者決定。被犧牲者雖然不願意,但也無奈,只能痛苦地接受。有時由小我自己決定犧牲,這樣的個人就會被大我稱讚表揚。然而能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終究不是人類的天性,為了減少小我被犧牲時的反抗,世界上每個大我都在適當的時候對自己的小我成員做無我教育。那就是一切以大我的利益為優先,在大我之內不講究小我的利益。大我有了利益才能談小我的利益。為什麼?因為團結才有力量,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在一個大我之內,每個小我都應該為大我放棄一些自我利益,甚至放棄生命。能為大我奉獻一切而不思量小我,心中只有大我而好像小我這個個體不存在,這就是大我心目中理想的無我。 一個能將無我觀念推行到極致的團體,它所能發揮的力量常是世人不能預料的。好的例子譬如國父領導的革命黨,它能推翻滿清。不好的例子譬如紅衛兵,它能摧毀中華文化。最不好的例子譬如蓋達恐怖組織,它能使全世界都陷於不安。
無我觀念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大我發展的目的而提出的。可笑的是推行無我觀念的大我本身一旦面臨將被更大的大我犧牲時卻不願實行無我。例如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大我。在國內要求國民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必須無我。但身為聯合國的會員,卻不見哪一個國家願意為了聯合國的整體利益而犧牲自己。再如一個團體要求成員為團體做無我犧牲,卻不見哪一個團體願意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自我率先犧牲。所以這種世間的無我其實通常只是某一個大我的自我壯大、自我保護方法之一,是入世者為了方便建立世間功業而提出的,與佛教的無我沒有一點關係。
即使在一般人認為是個人的無我表現,常常並不是無我。例如一位父親為了拯救幼齡子女而能先於救火隊員衝入火海。或許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是無我的表現。其實這可能是自私心的推動。檢驗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困在火海裡的孩子不是他的,他是不是也能冒這麼大的危險去救援?如果不能,那麼衝入火海的行為就是在救我的孩子這個念頭下產生的,這是自私心的推動。(當然,那也是父愛的表現)。如果能,那麼他是純粹為了救人而冒險,可以說是出於惻隱心、慈悲心。這是大愛的表現,說得上是一種無我。但無論如何,這種世俗的、自發的無我並不是佛教中的無我。
在日常生活裡,對於世俗的無我要求,我們應該接受並且遵行,因為適當的無我是互助前進的推手。社會上有許多大大小小團體。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規章。這些規章所規定的就是為了團體的發展個人所應盡的義務和必須犧牲的權利。簡單地說,這些規章就是對成員要求無我程度的約定。在一個團體裡,如果大家做不到約定好的無我,做不到彼此犧牲一點,這個團體將是一片散沙。如果團體是國家,國家很快會滅亡。如果團體是家庭,家庭很快會離散。所以,適當的無我是我們應該接受的。
儒家說的我,通常指的是自我個體、個人的和自私。然而佛經裡的我,除了指自我個體之外,通常還是我見(或我相)的簡稱。我見就是自我觀念,就是我這個個體具有實在性的觀念。注意佛教裡所說的實在的意思。實在的意思是真實地存在。真實地存在意思是永遠地存在。永遠地存在意思是永遠不變地存在。所以,實在的意思是永恆不變;自我觀念因暗含自我永恆的想法而不受佛教歡迎。
「有我」就是有這種自我觀念、接受這種自我觀念。「有我」的人不明白生命如閃電、如泡影。他們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顯出自私或侵犯別人的行動,會為了凸顯自己、容易獲取利益而稱揚自己的個性與行為,會為了抬高自己、滿足虛榮而畫出界線、貶抑其他眾生。即使能承認自己是有壽限的,不能永遠存在的,但為了保護、延續、壯大目前存在的這個肉身個體,許多人還是會現出自私的行為。這些執著於自我肉身的行為舉止都不是正確的,所以佛教認為雖然在俗世間若完全不顧「我」必然很難存活,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是一種偏誤的觀念,「有我」是不該的。
不該有「我具有實在性的」觀念,那就是要有「無我」的觀念。佛家說的無我,不是儒家說的為了完成大我的無我,而是「我是不具有實在性的」觀念,或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我」。自我實在性的觀念在是在社會教育下所產生的。因為是偏誤的,應當將它抹去。徹底抹去之人、徹底明白無我之人才可被稱為無我。(注意是被稱,不是自稱)。無我的要求源自於教人去除有我。如果起先就沒有自我觀念,哪裡需要無我觀念?就像是一片玻璃窗子,如果上面原來就沒有污染,哪裡需要清潔?可惜我們處於社會的染缸裡,多少受到一些自我觀念的污染,所以都需要加以清潔,需要除去自我,亦即需要體會無我,還原到清淨光明的狀態。
自我性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得不到佛教的認同,因為接受自我實在觀念的人必定發展出嚴重的分別心,而有分別心的人是成不了佛的。反過來說,接受無我觀念,能發展出平等心,是成佛的基礎之一。有我與無我好像是處於兩個極端的觀念,一個會令人受困三界,一個能助人解脫成佛,相差甚遠。看起來要從有我轉變成無我似乎很困難。其實不然,兩者相差只在接受與不接受,觀念轉變只在一念之間。
《心經》說:「五蘊皆空」。空的意思是「不實」。不實的意思是不會真實地存在。不會真實地存在的意思是不會永遠不變地存在。所以「空」的意思是「不會永恆不變」。既然構成個體的五蘊不會永恆不變,個體當然不會永恆存在,個體應當是空的。個體是自我的主角。主角是空的,自我怎麼會不空?認識了自我的空的性質,就會覺察「有我」觀念的偏誤,就會丟棄。這就是無我的起步。
也許有人會說:「我雖然壽命有限,但是至少在活著的時候我的肉身是確實存在的。為什麼能這麼說?你看,它接受我的指揮。我讓它向右,它就向右。讓它向左,它就向左。」是嗎?也許我們可以調皮地問:「那麼,請你讓它向上跳高十公尺看看?」或者:「當你被全身麻醉的時候,你的肉身還存在嗎?那時它怎麼不聽你的指揮?還是指揮它的你不存在了呢?」可是不需要調皮。「有個實在的我」或說「沒有實在的我」,都是指性質而言。我們知道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每一瞬間肉身以及心念都與前一瞬間不同。我們的身心隨時有生有滅,所以凡夫的身心是不可靠的、是空的、是不實的。從這而言,「沒有實在的我」是正確的。但是這並不否認我現在有一個會吃、會想、會做事的身體存在著。這樣的身體只是暫時存在著。我們要否定的是:「我是具有實在性」的觀念。
要得到沒有生沒有滅的身心,至少要修行到羅漢的境界。(羅漢又名無生。沒有出生的就不會有所謂消滅。故羅漢是無生無滅)。在羅漢的境界可說是無我了。從這一點來說,如何做到無我?如何修行成為羅漢者即是。如何修行才能成為羅漢?那不就是戒、定、慧嗎?
深入一點說,確實做到無我的人不會自稱:「我已經做到無我了」。因為無我與自我是相關連的;這樣自稱的人,他是把現況(他認為無我)與過去(有我)在做比較。此時心裡必然還潛藏著一份自我念頭,一份我執未消。心裡真正沒有一絲自我的人,真正明白自我如幻的人,從根源上就消滅了做比較的基礎和需要,又怎麼會那樣自稱呢?《金剛經》說:「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這個意思。不單羅漢不念著自己是羅漢,菩薩和佛也不會念著自己是菩薩或者是佛。從空的觀點來看,普守菩薩說得好:「連我的存在都不能查實,還有什麼能生出無我?」[1]若能將我看空,就不會有「如何做到無我」的煩惱了。
一個人認識無我性是很好的。但若執著於無我,甚至說:「因為我是空假的,大家都是空假的,世規也是空假的,所以不必行善,行事可以不守世規。」那就大錯特錯了。有我的觀念會引致自私行為,導致墮落而不能成佛,因而需要用無我觀念來破除、導正。若錯誤地假借無我觀念來隨便行事,那也是自我慾望的發揮,也是墮落,離佛更遠。這麼說,只是點出如果行事不正確,有我與無我並無不同。《金剛經》裡說成佛的條件是無私地行一切善。一個認為有我的人,好似陷於慾望的污泥裡。若有一天覺悟,能將心比心,不再只為自己利益行事,並行一切善,那就似開出蓮花,趨向了正確的無我,走上成佛之道。這也指向有我與無我結果相同。《金剛經》裡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也許也有一點這個意思。(筆者認為這句話主要意思是:在佛的層次,他並不分辨有我與無我。)
還是凡夫的我們,誰都還帶著「我」這種觀念,但誰都也有「無我」觀念,只是對無我瞭解的程度不同與離無我的境界有遠有近而已。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受肉身的拖累,我們不能不顧到「我」。可是我們必須要瞭解為什麼得顧到我:不為別的,為了將來大家好成佛;也必須要知道如何顧到我:不要貪求享受,只要能合理的活著;更要明白怎樣利用我來瞭解無我:怕自己將來受苦,望自己未來快樂,就先消滅自己的分別心吧。
把心胸一天一天放大。隨自己能力所及,散播快樂,勸解憂惱,讚賞他人的成就,捨去自己的不平等心,在生活裡修行。我們雖然不會一步就飛越到無我,卻可實實在在慢慢地走向無我。古人說: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讓我們現在就共同啟程吧。
7/14/2009修正
返回目錄
[1] 維摩詰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