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四)

第四篇
金剛經在說什麼
有人說金剛經在說空,在說空有不二。這些都對, 又不完全對。因為經文不見一個字,可見所謂只是此經的背後原理的抽象支柱。也有人說金剛經在遮,可是那只是 說法的技巧,並非內容。我們回到主題來看,此經只在回答羅漢須菩提的兩個問題:「菩 薩如果要成佛,他們應該恪遵怎樣的準則又該如何控制妄念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若將經文內佛對這兩個問題所回答的精要選出分列,可能可以幫助我們 快速掌握思考方向。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時是相同的;如此則只擇一處列出。讀者不必受限。經 中除了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外,還有一些重要觀念。那些就收在下文第三點「其他重要經義」項下。
簡單說,本經在回答「菩薩如何修行才好成佛」其總結只在「除去個人利己心態以及培養一切善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金剛經要義,如此而已。經內提及的,不論是救度一切有情、是布施無盡珠寶、或是為人解說 四句偈,都是在培養不自私與善良。真正善良的背後必須是絕對無私。要無私,得先 完全實踐無我。經內說明了羅漢、菩薩和佛都不掛念自己已經得到什麼位階了,這就是實踐無我的開始,也是超世智慧的開始。若能無私而行善,方能做到不住於 相、不住於法。這需要更多的超世智慧。若能再進一步,圓滿超世智慧,利益所有有情,於是一切清淨、平等、無為,畢竟成佛。
下文內阿 拉伯數字表示出於第幾分,刮號內文字係筆者觀察。

一、云何應住
應該恪遵哪些準則 217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 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沒有一位真菩薩會有『自我、有情、命體和個人』的觀念。3
菩薩如果懷著自我、有情、命體和個人思想,那麼 他就必然不是菩薩了。17控制自私觀念是成為菩薩的基本準則。)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薩應超然布 施。4(要能不自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培養一種不落於任何事物上的心智。10不因六境而偏頗。)
** 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離棄一切表象識別,喚醒佛覺圓滿成就的念頭。14(要捨盡自私的表象識別。)
**通達無我法。
完全沒有任何個人利己想法。17(要無私。)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 者,修一切善法。
除去個人利己心態以及培養一切善良。23 (要無私行善才能成佛。)
   
二、云何降伏其心
應該如何控制他們的妄念 2,17
**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在無量無數的廣大有情都已經這樣解脫了之後,卻 實在沒有哪個是已被解脫了的。3(以度有情來 練習控制妄念。)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無論哪兒有物質特徵,那裡就有迷惑幻想。5(不要執著於特徵。)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 得。
如來追隨然燈佛的時候在善法成就上沒得到什麼位階。10(覺悟無所得。)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
菩薩發表任何 莊嚴的佛土嗎不會。10(不起發表、莊嚴、佛土等念頭。)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要是菩薩布施而心顧念著制式概念,他就像一個在 幽暗中盲目摸索的人。14(不要去想利己的定則。)
**應生無所住心。
心智應該對從心智本身所生起的任何念頭保持超 脫。14(念頭是妄念。)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 生』,即不名菩薩。
如果菩薩聲明:『我要解脫一切有情』,稱他為菩 薩就不適當。17(我要、解脫、有情都是妄念。要捨盡。)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要成就功德的菩薩不該被渴望回報所困。28(要控制對回報的慾念。)

三、其他重要經義
**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捨盡了所有表 象區別的人都稱為佛。14(要捨盡所有表象區別。)
**無法可說。
真性是闡明不了的。21(所有的闡明都必須用到辯解心,而人心只要辯解就離開了真性、實 相。)
**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 法不說斷滅相。
心裡剛開始有佛覺成就的人不會斷言任何定則必然消滅。27(不能掛念定則,但不否認有定則。)。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
如來性既不從哪裡來,也不到哪裡去。29
**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自我、有情、實存和個人的觀念雖然真的存在著, 卻是偏差的。31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從各種表象超脫——常住於究竟真性。32


(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能度恩愛刺

有我者即非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