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註腳





[1] 根據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Religion (J. Z. Smith, Gen. Ed., Harper Collins, 1995)dhama有下列意思:elements or basic constituents of existence, mental objects, circumstances or conditions of life, impermanence, the Buddhist Path, the goal of the path (namely, nirvana), virtue or virtuous conduct, principles of conduct or religious vows, worldly laws and justicequality
[2] 長者:具備以下十種德行的人才可以稱為長者:家世高貴、地位高、大富、威猛、有深智、年高、行為清淨、禮數周到、位上者讚嘆、位下者歸順。
[3] 實有乃真實地有,或真實地存在之意。只有不靠因緣而存在的才不會毀壞。或說不是生出來的才不會滅去。即不生者不滅,或不生不滅。這樣才實有。不嚴謹的「有」則含「暫時存在」的意思。
[4] 空性是「空的性質」簡稱。性空是「性質含有空性」簡稱。
[5] 請參考附錄二。
[6] 此境界非緣起,無相對,即涅槃。
[7] 羅馬拼音是Tathāgata古譯 多陀阿(二合)伽陀,其中陀阿應取陀之第一音(特)與第二字阿連接(即二合之意)吐氣發聲;伽發音如嘎,不是茄。
[8]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Religion(J. Z. Smith, Gen. Ed., Harper Collins, 1995)
[9] 煩惱障:因有根本煩惱,不得清淨心,障礙了自己修道機會,而不入於佛法。
所知障:雖有機會聽聞佛法,但因其他因緣的障礙,使兩不和合而得不到超世智慧。
[10] 分段生死:在六道輪迴內的生死。是形體上的生死。
變易生死:在心念上的生滅轉變。是精神上的生死。
[11] 色、受、想、行、識。
[12] 其實,這些念頭都是輪迴之因。執著於此的,都將經過不斷的生死。故有情又稱眾生。然目前一般大眾對「眾生」的直接了解是「各種人、動物、生物」,偏重於形相,忘記了被稱為眾生的原因。本書延用玄奘翻譯,「有情」;只有少數地方用「眾生」。
[13] 法執:對觀念的執著。例如認為「心外有有為或無為」是真實的。  [有為:1.有造作、規矩、定則,2.由因緣所生。(為:造作或因緣)。無為:1.無造作、規矩、定則,2.本來就會這樣,無須由因緣生。]
[14] 佛土:菩薩或佛所教化的世界。
[15] 請參考附錄一。
[16]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17] 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
[18]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9] 六道: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
[20] 惡道:地獄、惡鬼、畜生三道。
[21] 四諦:苦、集、滅、道的道理。
[22] 見惑:知見、觀念上的迷惑、錯誤。例: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
[23] 思惑:對事物思念而起的迷惑。例:貪、瞋、癡、慢、疑等。
[24]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25] 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超世智慧(般若)度。
[26] 慈無量心:盡量給人快樂。
悲無量心:盡量去人痛苦。
喜無量心:若見人戒惡、行善、離苦、得樂,自己為他心生歡喜。
捨無量心:捨去分辨心,能怨親平等,甚至捨去怨親觀念。行慈、悲、喜、捨而不著慈、悲、喜、捨之心。行善有福德而捨去福德。救度眾生而捨去我能救度眾生之念。因教化眾生而有莊嚴佛土,卻能捨去我的佛土莊嚴之念。
[27] 塵沙惑:不通達如塵沙之無量法門,不能自在教化一切眾生之惑。
[28] 般若,一般唸音「玻惹」或「玻芮」。般若由梵文轉出之羅馬拼音為:pra·j·ñā,中文翻音文字為鉢囉(二合)誐攘(二合)(玄奘譯),英式拼音為pra·ji·nian。不知為何中文成為般若筆者猜測般若只用了梵文中的第一音節
[29] 信難信之理而不惑。
[30] 見《維摩詰所說經》。
[31] 表象與表相有些差別;後者指靜態情況,前者還包括動態效果。
[32] 天生自性即天生特徵、自有的性質。不是指不來不去的真性。
[33] 如來的身體上有三十二個特異之處。譬如說手指纖長、手足柔軟、足安平、毛孔生青色、身毛上靡、身體金色、四十齒、廣長舌、眉間白毫、頂成肉髻等等。
[34] 是關於有情的根本實在真相的觀念。有情外顯的性質是緣具而生、緣缺即滅。故既有又無,是空。但若將生滅因緣的本因都去盡,原來的實在真相就會顯露。那個實在真相是指精神世界的,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的真性、真如、如來藏。孕育出根本真實觀就是見性。
[35] 此句由菩提流支以及玄奘所譯的《金剛經》而來。
[36] 此二句由玄奘所譯的《金剛經》而來。
[37] 此句由玄奘所譯的《金剛經》而來。
[38] 此句依義淨譯文而來。義淨譯為:「妙生,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而諸愚夫妄為此執。」其中第一個「為」是「應當」,「非」係動詞,有「放下」之意。筆者認為這個翻譯是比較正確的。
[39] 其英譯本與《六祖壇經》(Wong Mou-lam)合為一本The Diamond Sutra & The Sutra of Hui-Neng , Shambhala, Boston, 1990.
[40] 此句依英文譯回。與鳩摩羅什者相近。筆者認為義淨的翻譯是比較正確的。見註38
[41] 其實dharma不是梵文,只是梵文讀音的羅馬拼音。
[42] 此句若依梵文直譯,則為:It is neither dharma nor adharma
[43] 此四字朴睞思註明是他添加的。
[44] 切割工具。例如:切鋼管的叫鋼管切刀,切玻璃的叫玻璃切刀,切玉石的叫玉石切刀,切紅寶石的叫紅寶石切刀,切鑽石的就叫鑽石切刀,即金剛石切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獅子的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