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第四篇 金剛經在說什麼


金剛經在說什麼
有人說金剛經在說空,或說空有不二。這些都對,又不完全對。因為經文不見一個字,可見所謂只是此經的背後原理的抽象支柱。也有人說金剛經在遮,可是那只是說法的技巧,並非內容。我們回到主題來看,此經只在回答羅漢須菩提的兩個問題:「菩薩如果想要成佛,他們應該恪遵怎樣的準則又該如何控制妄念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若將經文內佛對這兩個問題所回答的精要選出分列,可能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思考方向。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時是相同的;如此則只擇一處列出。讀者不必受限。經中除了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外,還有一些重要觀念。那些就收在下文第三點「其他重要經義」項下。
簡單說,本經在回答「菩薩如何修行才好成佛」其總結只在「除去個人利己心態以及培養一切善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金剛經要義,如此而已。經內提及的,不論是救度一切有情、是布施無盡珠寶、或是為人解說四句偈,都是在培養不自私與善良。真正善良的背後必須是絕對無私。要無私,得先完全 實踐無我。經內說明了羅漢、菩薩和佛都不掛念自己已經得到什麼位階了,這就是實踐無我的開始,也是超世智慧的開始。若能無私而行善,方能做到不住於表相、 不住於想法。這需要更多的超世智慧。若能再進一步,圓滿超世智慧,利益所有有情,於是一切清淨、平等、無為,畢竟成佛。
下文內楷體係鳩摩羅什本。阿拉伯數字表示出於第幾分。細明體是筆者根據A. F. Price英文翻譯轉譯所得。刮號內文字係筆者觀察。
一、云何應住2,17
應該恪遵哪些準則
l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3,17
沒有一位真菩薩會有『自我、有情、命體和個人』的觀念。
菩薩如果懷著自我、有情、命體和個人觀念,那他就必然不是菩薩了。(控制自私觀念是成為菩薩的基本準則。
l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4
菩薩應超然布施。要能不自私。
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0
應該發展一種不落於任何事物上的心智。(不因六境而生偏頗。
l  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4
離棄一切表象識別,覺醒佛覺圓滿成就的念頭。(要捨盡自私的表象識別。
l  通達無我法。17
完全沒有任何個人利己想法。要無私。
l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23
除去個人利己心態以及培養一切善良。(要無私行善才能成佛。
   
二、云何降伏其心2,17
應該如何控制他們的妄念
l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3
在無量無數的廣大有情都已經這樣解脫了之後,卻實在沒有哪個是已被解脫了的。(以度有情而不計算已度了多少來實踐控制妄念。
l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5
無論哪兒有物質特徵,那裡就有迷惑幻想。(不要執著於特徵。
l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10
如來追隨然燈佛的時候在善法裡沒證得任何境界。(不可有有所得之念。
l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10
菩薩會發表任何莊嚴的佛土嗎不會。(不起發表、莊嚴、佛土等念頭。
l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14
要是菩薩布施而心顧念著傳統制式概念,他就像一個在幽暗中盲目摸索的人。(不要去想利己的定則。
l  應生無所住心。14
心智應該對從心智本身所生起的任何念頭保持超脫。(念頭是妄念。
l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17
如果菩薩聲明:『我願解脫一切有情』,稱他為菩薩就不適當。(我願、解脫、有情都是妄念。要捨盡。
l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28
要成就功德的菩薩不該被渴望回報所困。要滅盡對回報的欲望。

三、其他重要經義
l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14
捨盡了所有表象區別的人都才稱為佛。要捨盡所有表象區別。
l  無法可說。21
真性是闡明不了的。(所有的闡明都必須用到辯解心,而人心只要辯解就離開了真性、實相。
l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27
心裡剛開始有佛覺成就的人不會斷言任何定則必然消滅。(不能掛念定則,但不否認有定則。
l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29
如來性既不從哪裡來,也不到哪裡去。如來性不生不滅。
l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31
利己、有情、實存和個人的意見雖然真的存在著,卻是偏差的。(要能利用偏差的意見來去除偏差的意見。
l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32
從各種表象超脫—常住於究竟真性。(非凡夫所能。

(註腳)                                                         回目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我者即非有我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獅子的因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