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理解金剛經 V2 附錄二 心經之思考路線圖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5月 23, 2012 附錄二 心經之思考路線圖 心經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部短短的經文。據說它是般若經典的精華所在,是極為重要的,故稱為心經。因為簡短、易背,它也是許多人日課的內容之一。 誦經,除了誦念還需要思考並瞭解其意義。如果有一個簡單的心經思路分析,那就事半功倍了。下圖就是在這念頭下產生的。圖中虛線是旁支,實線是主要路線。由此圖知心經說明菩薩修行的重點只是「不掛念自己有所得或無所得」,即無住生心,與金剛經完全相同。 心經與三法印比較,兩者都是以一切皆具空性為基礎。但是三法印主要在 指點如何證得阿羅漢,而心經更進一步指出阿羅漢在得果位之後內心應該明白沒有永實的智與得,不能掛念自己的智與得。對智與得看開之後才能進入菩薩行,才能 超脫一切而度有情,無住於相而成大菩薩,成就無為而成佛。 (註腳) 回目錄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有我者即非有我 5月 25, 2011 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裡有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一段三句。其中第二句之「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 」意義如何,很令人費思量。從字面上說,可看成「如來 說有我不等於有我 」或「 如來說有我等於非有我 」。究竟如何?下面列出幾個網路上找到的說法。看看能不能從這些說法裡得出較合適的解釋。 一、 該句應斷成「 如來說 . 有我者 . 即非 . 有我 」。第一個 我 乃指「 真我 」,即如來才有的「 八大自在 我 [i] 」,而第二個我是凡夫所執持的「 我 」。後者是「假 我 」,與前者「 真我 」的關係當然是「 即非 」。這個說法的不足之處在於經文前後並沒有要討論「 真我 」的意思。即便有,為何 鳩摩羅什 不直接用真我、假我而要用兩個相同的有我?況且真我假我本不相同,不需如來說「 即非 」。還有,在這個說法裡,兩個「有」似乎可以不存在。 二、 該句 可解成: 「 如來在教導中亦用 『 我 』、『 我的 』字詞,但這只是方便說,並不是如來心中仍有『 有我 』的觀念。」意即該句只是為了澄清。這個說法的不足在於「 有我 」並不是指「 我、我的 」,而是指「 我是實在的 」。 三、 該句的意思是:「如來說,什麼叫做我?一切眾生本來無我」。下接「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在字面上好像很順。但有兩個缺點: 1. 「什麼叫做我」似乎是多餘的。 2. 這裡把「非有我」一個詞拆成「非有.我」,變成無我。但金剛經裡無我一詞一般的重點在無私,有 我的重點在我是實在的。兩者正如香蕉與蘋果,雖然都是水果,卻非一類。故 「一切眾生本來無我」 與 「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 成為不類相接 。另外,無我一詞在經中出現數次, 鳩摩羅什 不會獨獨在此將無我改譯成非有我。 四、 該句應斷成「 如來說:有我者 . 即 . 非有我 」。 非有我 就是:沒有有我。它也是有我觀念為何是錯誤的理由。這樣 有我 與 非有我 似乎是對立的,為何如來說兩者等同?甲、因為 兩者皆不真不妄,故等同。乙、有我性空,非有我亦性空。故由空性來說,兩者不異。丙、 若心裡根本沒有我,何來有我、非有我的論述?在佛的無為境界兩者都不存在, 故等同。這三種解釋本身說得過去,但與其前一句意思不接。丁、只要有執著就是有妄念,不得成就。故執有我、執非... 閱讀完整內容
從有為法和無為法來看金剛經 9月 06, 2014 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內涵在經論中可以找到不少的定義和解釋。這裏我先不論那些,本文只取個最簡單的:心裡念著一個於自己有利的特定的目的,比如解脫,為了達到那個目的,隨六境設定了一些架構和方法,並依之執行。這是有為法。反之,雖有一個有利的目的,心裡卻不念著那個利益。要達到那個目的,卻不念着那個目的,也不須設定任何與六境關聯的固定架構和方法。如此執行,就是本文所謂的無為法。有為法和無為法似乎方向相反,其實不是。從較高的層次看,它們的目標相同,都是要成佛,所以它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說是一體不二的。只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的凡夫,因為自己的劣根性,必須從有為法進入。隨著修行的成就,逐漸放下自我。少一分自我,就可以長一分無為法。也就是此時有為法與無為法是並存的,只是在心念上相對作用量的多少而已。從這樣的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定義角度,讓我們觀察一下金剛經裏的對談。 任何人的修行都是從有為法開始,慢慢進入無為法。心頭放下一切分別,可以達到並保持絕對寂靜無為,那就可能是佛了。須菩提的境界是阿羅漢。可以合理假設他的修行過程是有為法多些,無為法少些。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問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裡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是指即將成佛的大菩薩。這可以在下面佛的回答裏得到明白確認。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須菩提問:「想要成佛的大菩薩應該恪遵哪些準則?又該如何控制他們的妄念?」要遵守哪些準則?要如何控制妄念?從這兩句問話,可以理解當時須菩提習慣於自己過去有為法的修行方式而問,以為大菩薩修行成佛也是有一定的架構和方法。 佛卻不說大菩薩成佛的架構和方法,譬如修成阿羅漢的戒定慧,而說大菩薩令所有一切眾生皆滅度而入無餘涅槃之時,其心裡應該明白覺得實無眾生被他滅度。為什麼實無眾生得滅度?因為他雖然在做滅度之事,但他的心卻沒有從六境去做任何分別或關聯。就是看待一切眾生佛性與自己的平等,而不看眾生的表象。若菩薩在做滅度工作時,其心因眾生的表象而擾動,那擾動的根源,追尋到底,少不了有一點是與自己的利益有關。就是自我觀念還沒完全根除。如果除盡了,那麼他是在高度無為的領域,即大菩薩領域,做滅度之事。如果尚未根除自我觀念,那麼他就不能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所以佛說:「若菩薩有我相、... 閱讀完整內容
獅子的因果故事 9月 06, 2014 話說有一天世尊帶著弟子沿路而行。傍晚了,比丘們就準備在某村落外邊樹林中夜宿。還有一些商人也附近在紮營過夜。如佛所教的,比丘們的宿處應隨長幼身份分開。雖然今夜宿於樹下,也得隨身份而分。那時有六位比丘共同分得一棵枯樹,於是他們就在枯樹下過夜。夜裡被寒冷所逼,便以火燒樹用以取暖。哪知那枯樹中有蛇住著。蛇被煙燻,便緣樹枝向上逃避。上無可上時,不得已,蛇想要垂身落下以避難。六位比丘見蛇要落下,就高聲喊道:「要跳下來了。要跳下來了。」這時附近的商人聽到這樣的喊聲,都這麼想:「一定是有獅子進入營地,到處亂竄。現在正要從哪裡跳下來吃人。」便大為驚恐,四向奔走,亂成一團。 這時世尊問阿難陀說:「是什麼事情使商旅四面逃奔?」阿難陀將緣故說了。世尊說:「你快去告訴商人,說有如來在的地方,不用怕獅子。」於是阿難陀奔走告知那些商人,讓他們別再驚惶失措。商人們就都聚集到佛的前邊來,佛加以安慰,使他們心安。 這時所有比丘都看到這事,心裡都有疑問,就來問佛:「大德,什麼緣故六位比丘的叫喊會驚動商旅?而世尊又特別安慰他們,使他們不再憂心害怕?」 佛說:「這些商人非但今日受到驚嚇,往古時也曾受過恐懼驚嚇而四面逃走。我那時也曾安慰他們,使他們遠離憂惱。你們聽了:於過去世,在一個水池邊有一片頻螺果樹林。在那樹林中有六隻兔子,互為好友,相互依靠而居。一天,正逢頻螺果成熟季節,一個果子忽然墬下,落於水中。果子觸水作聲。六隻兔子聽到從未聽過的聲音,因為自己形小心怯,便大為驚恐,四向奔竄逃走。那時正好有隻 狐狼經過, 見到兔子奔竄,便來問原因。兔子說:『我們聽到水裡有不尋常的聲音,那不是我們的猛獸朋友的聲音。怕他們會來害我們,所以竄逃。』聽了這話, 狐狼 也跟著逃跑。就這樣,其他豬鹿牛象豺狼虎豹及小獅子等等也都互相詢問。聽說可能另有猛獸要出現,大家都四處奔竄。 離那裡不遠,山谷中住著一隻勇健的獅子王。獅子王看見各種獸類惶怖奔馳,就問:『你們都有爪牙勇力,現在卻在害怕什麼?個個驚慌逃馳?』大家都向獅子王報告:『我聽說有怪異聲音,非常可畏,一定是有怪獸。因此驚惶奔走,想找個安穩地方躲藏。』獅子王說:『是哪裡出來怪惡聲?』個個都回答說:『我不知是哪裡。』獅子王說:『若是這樣,你們先別走。讓我來查個清楚。』就問老虎:『你在哪裡聽到?』答:『我是從豹子那裡聽來的消息。』就問豹子:『你呢?』答:『我從狼...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